崔羽杭+佟靖+王淼
摘 要:小說《寵兒》是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完成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之一。莫里森在黑人文化的基調上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創造了《寵兒》這部經典的傳世之作。小說中將虛幻和現實、美和丑相結合,提升了小說的文學格調。本文將從黑人文化視角對《寵兒》中的魔幻現實主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寵兒》 黑人文化 魔幻現實主義
引言
托妮·莫里森是黑人文學中最為成功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美國女作家。《寵兒》是一部描寫女性黑奴生活的小說,托妮·莫里森在創作中一直致力于挖掘傳統的黑人文化,并向白人和男性的統治地位發起挑戰。無論是在思想高度還是在藝術成就方面,托妮·莫里森的小說都是代表著美國黑人文學的最高成就。
一、《寵兒》與黑人文化
要剖析《寵兒》與黑人文化之間的聯系,就要先從了解黑人文化開始。淺顯地說,黑人文化就是指黑人的文化,它相對于白人文化。其文化精神內涵包括追求自由平等的社會地位,反對種族歧視等;在文化表現形式上有黑人音樂、黑人文學甚至是某種手勢。黑人文學在美國文壇的崛起是在20世紀初期,第一次美國黑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幫助黑人文化走入白人的意識。這一時期的黑人作家以男性為主,文學作品的主旨大多是圍繞男性意識中的民族沖突和人類矛盾。被社會歧視迫害嚴重的黑人女性成了美國文學中的“無人荒島”。直至了20世紀中后期,突然涌現了一批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們繼承了黑人文化的精髓,深度刻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黑人女性的艱難生活現狀,讓女性文學和黑人文學從邊緣向主流靠近。這些黑人女性作家的文學作品促進了美國文學的發展,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寵兒》主要講述了南方種植園的女奴塞絲為了自由艱苦逃亡的歷程。十八年前,塞絲帶著孩子逃亡俄亥俄州,在享受了二十八天的自由后,被奴隸主找到,為了防止二女兒繼續為奴,她在無奈和痛苦中親手殺死了她自己最愛的女兒“寵兒”。此后,寵兒的鬼魂一直對塞絲一家進行報復。十八年后,保羅幫助塞絲趕走了寵兒的鬼魂,并與塞絲生活在一起。而寵兒的鬼魂又化身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重新進入塞絲的生活,并將保羅趕出塞絲的家。 在塞絲就要崩潰的時候,大女兒向黑人社區求助,最終黑人婦女們趕走了寵兒的鬼魂。小說結構雖然簡單,但主題十分深刻。作者以黑人的視角,描述社會最底層的黑人女性。這是對黑人女性的同情,更是對壓迫黑人制度的反抗。小說《寵兒》是托妮·莫里森反抗白人和男性主導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工具,進而大大提升了黑人、女性文化的文學地位。
二、《寵兒》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要深刻理解《寵兒》中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就要從寫作手法的基本含義入手。魔幻現實主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末的拉丁美洲,它在50年代時基本成型。但“魔幻現實主義”一詞最早是由德國著名文藝批評家弗朗茨羅提出,用來描述后印象畫派,后來被引用到文學領域,變成一種文學創作的手法。魔幻現實主義是以反映現實為主,將奇幻怪異的人物情節融入小說中。這種超自然的現象是虛幻的意境,但有現實主義的思想。現實和幻想的共同作用使民音疾苦得以充分反映,從而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魔幻現實主義在《寵兒》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體現。
(一)怪誕的寫作手法 在小說中,作者充分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夸張手法和怪誕的素描手法,將人物怪異扭曲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寵兒是一個充滿怨恨的鬼魂,她的母親被逼無奈,不愿她再成為奴隸而將她殺害。為了復仇,寵兒非人非鬼地糾纏著塞絲,制造了一連串驚悚的詭異事件。小說場景主要是在魯斯通路124號。這是一個充滿恐怖氛圍的房子,在這座房子中發生了一系列詭異的事件。在塑造寵兒時,托妮·莫里森運用了怪誕夸張的手法,怪誕的聲音、莫名其妙的物體移動及人們產生的各種幻覺,這些都制造出一個恐怖悲涼的效果,使《寵兒》有了神秘恐怖的藝術氛圍。同時,小說對人與鬼的交替描寫使讀者徘徊在虛幻和現實之間。寵兒既是在孩童時代被母親殺害的殘忍暴戾鬼魂,又是一個陰郁狂躁的活人。她對塞絲所做的一切既是對母親殺害她的報復,又是對母親愛的索取。這種怪誕荒唐的描寫使小說情節戲劇化,更能激發讀者的情感。
(二)神話形象的運用 在小說中作者運用了許多神話傳說來豐富人物形象,從而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寵兒的形象中就有多種神話色彩。例如非洲神話、希臘神話和伊甸園神話。小說中很多感情的表達都是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情結的體現。在兩歲時被母親殺害的寵兒,因為母愛的缺失使她瘋狂地不惜一切手段地向母親索取。非洲的傳統文化認為,鬼魂是有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與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欲望。如果活人沒有對死者盡到義務,那鬼魂就會回來折磨活人。小說中的寵兒就是一個沒有享受過母愛,對世界還有留戀的鬼魂,她日日夜夜地折磨著她的母親塞絲。另外,小說中對于河水的描寫也是受非洲神話的影響。水在非洲神話中是陰陽兩界的間隔,是人類生命最初的開始,也是最后結束的地方。寵兒的鬼魂從水中走來,最后又消失于水中。這一故事情節就是非洲關于水的神話傳說最直接的體現。
(三)時間倒錯的敘述方式 小說的故事時序和文本時序以一種不對稱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時間倒錯的敘事方式有倒敘和預敘兩種。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采用最多的敘事方式就是倒敘和多視角敘事。托妮·莫里森在《寵兒》中并未按照故事發生的原有時間順序進行敘述,而是像一個人腦中閃過的記憶片段,過去和現在是緊密交織的。這使小說更具跳躍性和神秘色彩。小說共有三部分,而每個部分的開始都是對124號的描述。在這種時間倒序中,用更多的內心獨白來講述故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以倒敘為主的敘事方式,讓小說中人物對往事的逃避更加凸顯,例如在小說的開篇就寫到,124號充滿著惡意,充斥著怨恨之情。但作者接下來并未按照這個話題繼續敘述,而是開始描寫貝比撒格斯祖母不堪回首的過去,講述黑人母親為了賺到買女兒墓碑的錢去賣身的悲慘故事。開篇的懸念設置讓小說更具張力,而極力想將記憶壓抑的心理反映了黑奴經歷給人們帶來不可泯滅的創傷。endprint
三、黑人文化與魔幻現實主義的融合
美國黑人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涉及眾多領域,其中包括音樂、文學、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等等。在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描寫中充分展現了黑人文化中的美學。首先莫里森在創造的虛幻朦朧的情景中,創造性地使用了詩般的語言和意境,使小說透露出一種黑人文學中的詩性美。小說中這樣描述, “塞絲一直被寵兒的目光吮吸著、品嘗著、咀嚼著”,丹芙在家封閉的狀態“像山一樣的孤獨”,波莉生孩子被白人醫生描述為“像生小馬駒兒一樣容易”。這些詩化的語言鮮活地將小說背后的陰霾展現出來,是魔幻現實主義與黑人文化中的詩性美的完美結合。其次,小說中的色彩描寫增添了魔幻的色彩。非裔女性作家通常對色彩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她們喜歡從色彩的角度對黑人文化進行創造。兩位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愛麗絲·沃克和托妮·莫里森都用過顏色來為自己的小說命名。通過對色彩的充分利用,小說的氛圍得到了很好的烘托,讀者的想象力得以激發進而對小說情節產生共鳴。莫里森對于色彩描寫的偏愛不僅對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描寫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對黑人文化的一種表現。最后,小說的魔幻主義與非洲古老文化“口頭文學”的魔幻美是相得益彰的。莫里森在小說中的寫作手法是對非洲口頭文學的一種繼承和創新。口頭文學的各種表現形式在小說中都有體現,像幽靈、神話和圣經等。通過魔幻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黑人女性奴隸的悲慘命運,這種文學表現模式對小說的氛圍營造至關重要。綜上所述,莫里森在黑人文化的基調上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創造了《寵兒》這部經典的傳世之作。小說將虛幻和現實、美和丑相結合,提升了小說的文學格調;對黑人女性形象如詩如畫的描寫,更是將黑人文化做到了更好的展現。
結語
被黑人傳統文化深深影響的莫里森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寵兒》中,通過時間倒錯和多重視角敘事的藝術手法的充分運用,把當時美國社會的黑暗、奴隸制度帶給黑人的痛苦展現得淋漓盡致,促使讀者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刻反思。所有這些使《寵兒》在當代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文壇中享有極高的文學地位。而以莫里森為代表的黑人作家的崛起更是幫助黑人文化在以白人文化為中心的美國文學中重拾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雍曉燕.魔幻現實主義在《寵兒》中的運用[J].滁州學院學報,2012(6):38-39,66.
[2] 周琨.論莫里森《寵兒》中的魔幻現實主義[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38-41.
[3] 賈鶴鳴.難以言說的沉重浮生——《寵兒》中魔幻現實主義之解讀[J].鄂州大學學報,2016(2):5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