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雪
摘 要:意境美是現(xiàn)如今人們在文學作品中一直所追求和崇尚所在,它牽扯到作者、文學作品和讀者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只有體會到了意境美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文學詩詞的美和感染力。本文著重分析了意境美所出現(xiàn)的原因及文學中詩詞所賦予的意境美之所在,分析解剖部分文學詩詞從而讓讀者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其意境所在,認知并了解意境美。
關鍵詞:文學;詩詞;意境美
意境這一詞在我過古典文學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早已出現(xiàn),最早是由莊子指出意、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意境”詞語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石。后有唐朝王昌齡提出了三境,為意境、物境和情境,以至于現(xiàn)如今人們對意境的定義大有不同,它能使讀者通過閱讀作者所寫進而有所聯(lián)想,猶如身臨其境達到共鳴。意境隸屬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它由作者的主觀情感和讀者的客觀生活所構成導致,二者相互影響交融從而形成意境。
一、意境美所出現(xiàn)的原因
意境雖然歸屬于美學范疇,但究其原因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主觀感受,創(chuàng)造出這種具有強烈渲染效果能夠將讀者帶入其中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中國自古以來的審美觀念
自古以來我國人對審美就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在象形文字出現(xiàn)之前祖先們?yōu)榱吮磉_所處的環(huán)境,對周圍的人和物通過簡單的圖形描繪進行表述,選取能夠代表事物的典型特征進行描述并通過好看合理地組合形成簡單的圖案,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人對審美這一概念的創(chuàng)造開始初步形成。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人們越來越開始注重對內心的追求,以求達到內心深處的觸動。如《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深切的表達了男子對美麗女子的喜好之感。在之后人們對審美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變化,如《世說新語》中“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蒸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此時可以深刻體會到已不僅僅體現(xiàn)在純美上,更是體現(xiàn)在外在與內心的統(tǒng)一,情與物的統(tǒng)一。
(二)作品所創(chuàng)作的此情此景
所謂要讓讀者產生共鳴需要讓讀者切實體會到身體所處環(huán)境和腦子所想,多數文學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當代作品均是處在當時社會大背景中,符合大多數人所處環(huán)境,因此作品出來也能讓大多數當代人有切身所感,否則整個作品就經不起時空考驗,更談不上所謂的意境美。
(三)作品中各類手法運用
暗示手法、比興手法的運用也為意境的創(chuàng)造打下了深厚基礎。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詩句對情節(jié)的理解和構造,每個人的想象也不盡相同,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常會使用隱晦手法,將讀者引致此處后續(xù)憑其自我想象和發(fā)揮,給了每個人意境的構造,由每個人的經歷、所讀所想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構成,令人回味無窮。
二、文學中詩詞賦予的意境
文學中的詩詞韻味十足讀后往往讓人回味,但詩詞的整體價值體現(xiàn)在其所表達的意境美,可以說詩詞能否流傳久遠取決于它自身意境的有無和深淺,具有意境美的詩詞其所賦予的意境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求真實
真實存在的才是美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不能全憑虛假想象,只有依托于真實存在的物體,人們才會賦予在真實物體上想象的空間,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美所在。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然而不做作的描述了剛出水的芙蓉花美之所在,令人讀后立即腦中就能浮現(xiàn)出芙蓉花的樣貌,表現(xiàn)大自然生機勃勃的一面,真實質樸。
(二)重在傳神
千篇一律的事物并不能體現(xiàn)其美感,同樣文學詩詞的創(chuàng)造不能拘泥于形真,貼切的表達出其神韻便是精華所在,讀各種詩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在表述自我情感時并未直觀的陳述自己所想之感言,只是借物傳神,依托于真實的物體描述其變化從而側面暗示作者自我情感,即所謂的景中藏情,情孕于景,相互交融韻味無窮。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自己有多傷感,而是通過對春蠶至死,蠟燭燃盡的狀態(tài)描述側面暗示作者對對方的思念無盡方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流盡一樣,表述了深深的眷戀之情,終其一生都處在思念之中,深刻地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在詩中所賦予的情境,韻味十足,現(xiàn)今多用于表現(xiàn)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隨著人們的知識水平提高所賦予其意境也有所不同。
(三)源于生活
一切優(yōu)秀的作品均源于生活,意境深刻的文學詩詞均建立在豐富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再經磨練取其精華最后得到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如杜甫在寫泰山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整體詩中沒有一個“望”字,但卻僅僅圍繞這個字展開描寫,通過各個角度不同層面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達了作者的廣闊心胸,讓讀者有深刻共鳴,深切體會到作者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通過作者對自身生活的深刻體驗所得所寫,真實毫無做作之感,令人猶如身臨其境,深深的被作者偉大胸襟雄偉壯志所感染。
三、結束語
文學中詩詞最高境界是作者、作品和讀者三者之間的互動,讀者通過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不僅能夠領略到作品的優(yōu)秀所在,同時也能領悟到作者賦予作品的情感和內心所想。因此我們在品味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時應該結合各方面因素如作者所處的時代、所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品運用的手法等,只有各個方面了解了才能更好更深切地體會到這個文學中詩詞歌句所賦予的意境美所在,從而產生共鳴和人生感悟。
參考文獻:
[1]黃春蓮,彭南豐.試論意境論的形成及其特征[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2):141-142.
[2]薛文素.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造意境的美學原因[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1):269-270.
[3]胡曉靖.詩歌:意境空間與彈性美學——詩歌鑒賞活動中詩人、作品、讀者的互動關系[J].南都學壇,2005,(06):67-69.
[4]徐文彬.淺談詩詞意境美[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27(02):64-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