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東茂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他們及時聯絡各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又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梁。班主任與學生朝夕共處,必須做到用智慧去啟迪學生,用情感去感化學生,用人格去熏陶學生。這樣才能使教育過程成為是生互動的愉快過程,以情感贏得情感,以心靈贏得心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是情感教育的基礎
現代教育家羅素認為,尊重信任學生能使學生道德和智慧得到很好的發展,他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發展。”作為班主任,除了上課,從不關心、愛護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即使他們的課講得再好,教育水平再高,教學效果也難以預測。教書和育人如果不能在一個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完美的統一起來,那么教書便失去其靈活和神韻,因此,班主任乃至所有的教師,要想在教學上獲得成功,除了對教育事業,對所有學科有一種執著的愛,還必須重視情感投資,以自己真摯的愛,增強師生間“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信賴,首先的將心交給他們,無條件的關心他們、幫助每一位學生。如在生活上,我常常給學生報報明天的天氣,好讓他們有個準備;對于有病的學生,更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對寄宿的學生經常問問宿舍的情況,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并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親和力,并據此喚起學生對師長的愛,進而將這種愛延伸為對其所學學科的好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二、注重親情、友情的培養在情感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不懂得感恩、不理解親情、缺乏友情是當今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因為缺乏“情”,他們厭學,他們孤獨,他們會迷戀網絡,他們開始早戀,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問題學生。班主任要注意學生情感的啟迪,激發學生善良的情感。讓他們懂得:尊敬、理解、善待父母、朋友、老師是一種美德。為了培養學生尊敬長輩、尊敬師長、關愛他人的品德行為。我在認真貫徹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實踐活動中受益非淺。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師長,在社會奉獻愛心,感恩教育效果顯著。
另外,親情、友情教育要升華到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對社會責任感的高度。要不斷強化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功德”教育。這方面應把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為重要內容,讓全班每位學生對“八榮八恥”內容都能熟記、背誦,且用于鞭策自己的言論和行動。是學生真正認識到何以為榮、何以為恥,是非、善惡、美丑界限要劃清,讓每位學生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不斷推動全班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他們養成遵守社會公德、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的好習慣,做一個有情感之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情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班主任能否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的促進各種類型的學生健康成長,對教育工作的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中學生經常出現諸如以下的心理問題:情緒極不穩定、喜怒無常;意志優柔寡斷、虎頭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青春期綜合征等。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的加以正確的引導、扶持、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的所謂的心理問題是能夠得到糾正與調整的。班主任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對癥下藥的,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注重以下原則:①平等性與民族性原則。師生間的民主平等,才可以產生信賴與信任的力量;②保密性原則。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學生才可能毫無顧忌,暢所欲言;③共情原則。注意傾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學生的各種感受,并將其表達出來,與學生共鳴。也就是說矯正學生的心理障礙,促其健康成長,需要班主任情感的大量投入。對待有錯誤的學生,要運用情感的難點,如果對犯錯誤的學生,讓他看班主任難看的臉色,聽嚴厲的斥責,進而揭過去的瘡疤,甚至挖苦、嘲笑或嚴厲地處罰。這樣不管班主任的目的多么美好,出示的錯誤事實多么無虛,要想使學生真正認識錯誤,都是很難。其結果只能使學生產生悲觀失望、消極或對立情緒,形成逆反心理,給以后的工作帶來更多的難度。因此,班主任要在不損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以真摯的情感對待,理解學生、剛柔相濟、嚴慈結合,完全可以使學生誠心誠意的接受批評和處罰,鼓起生活和學習的勇氣。也就是說班主任只有把愛的情感不失時機的清查在一個人有錯誤的學生身上,才能出其改正錯誤,努力進取。
一個人品格的形成,是以情感為重要基礎的,而高尚的品德對情感起穩定的作用。設想,一個具有寬容大度品德的人,對朋友的情感一定是穩固的。因此,做人品德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深化和延伸,有時是情感教育的必然結果。情感與品德往往是因果關系,班主任在實施教育時,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而且要告訴學生怎樣表達情感,用什么樣的品德將情感意識變為情感行為。
通過教育,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讓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為,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如在班級中開展我與長輩比童年活動,學雷鋒活動,到烈士墓掃墓活動,去福利院公共場所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學會關愛”,懂得只有自己付出愛心,才會得到別人的愛。那樣,社會才會充滿愛,在每年國慶節前后,我都要在班級中開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深知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知道應該從實際行動感恩、報恩。
總之,班主任要以火熱的情感感染學生,要用真摯的愛,觸摸學生的心靈,是真實的情感溶于教育中,才能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產生共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