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鵬+高金環+韓冰+邴冬雪
摘要:稻田養魚生產形式是種養結合、相互促進的立體生態農業。由于稻田水層淺,水溫較高,魚類生物餌料較豐富,非常適合稻田養魚,一般每公頃可產魚300公斤左右。實踐證明,稻田養魚,稻谷可增產5%~10%左右,魚在稻田中游動,攪動水體,可疏松泥土,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加速肥料分解,且草食性魚類以稻田雜草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節約人工。魚類排出的糞便還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可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
關鍵詞:稻田;養魚;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 S96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2.025
1 田間工程
一是在平整地塊時應加高加固田埂,一般要求埂高40厘米以上,要捶打結實、不塌不漏。稻田地塊時常有田鼠打洞穿埂引起漏水跑魚。因此,農田整修時,必須將田埂加高增寬,夯實打牢,必要時采用條石或三合土護坡。
二是稻田挖魚溝魚塘,在保證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盡可能擴大魚溝、魚塘面積。一般魚溝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的3%~6%。根據田塊的位置、形狀、數量、稻田的面積和魚的數量的高低而定,大概開挖成“一”字、“田”字、“井”字幾個形狀,溝寬50~60厘米。四周的魚溝距田埂7米左右,溝寬30厘米,溝深50厘米;魚塘面積應為稻田面積的10%,深0.8~1米。這樣挖魚溝、魚塘防盜效果比較好。魚溝應略向魚塘方向傾斜。
三是做好稻田的進排水口,進出水口都要安裝攔魚設備,避免跑魚。
2稻田養魚的水稻栽培技術環節
一是施肥時要以施有機肥為主,稻田耕翻時每公頃按3.5噸施足量的有機肥,一般應減少7%~12%,噴灑氮肥時施用量應較低于正常稻田,要先溶于水,然后全田潑施。
二是防止水稻病蟲草害防治以生態防治為主,施用農藥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品種,切忌加大劑量。稻田中除草劑宜少用,最好插前封閉,用藥量宜少。出水面的大齡草人工去除。采取半塊田先噴,半塊田后噴的方法,錯開噴藥時間。每次噴藥前田間應灌滿水,切忌雨前噴霧,以免藥被沖入水中影響魚類安全。
3稻田養魚的飼養與管理
3.1魚種的選擇與投放
一是魚的種類飼養要進行品種搭配,例如草食性的魚類,對防治水田沉水性雜草也有較好的效果。目前,稻田養魚多以鯉、鯽和草魚為主,搭配部分鰱魚。如果草源豐富,以草魚為主,即草魚占60%,鯉魚占20%~30%,鯽魚占10%~20%;如果人工飼料麥麩、糠等農家餌料豐富,以鯉魚為主,鯉魚占60%,草魚占20%~30%,鯽魚占10%~20%。
二是放養規格與數量稻田養魚應選擇體質健壯、活動力強、無病無傷、規格整齊的魚種。一般以投放大規格魚為宜,放養數量應根據稻田計劃產魚量及魚的平均增長倍數確定,切忌不要魚種有多少投放多少。在田埂較高、水體寬敞、飼料豐富的稻田,魚類的平均增長倍數為4~5倍,則需投放大規格魚苗60千克,按此比例增減放魚苗量。一般每公頃可放規格為5~6厘米的魚種4500尾左右。
三是魚苗在投入稻田前要進行消毒。具體做法是:將魚苗放入3%左右的食鹽水中浸洗5~10分鐘,然后徐徐放入稻田,投放魚苗應選擇在晴天上午或傍晚,切忌在陰雨天或晴天正午放魚。
3.2稻田養魚的飼養管理
一是養殖前期,魚種較小,可保持水位6.8厘米以上,養殖中后期,魚種長大后,水位要保持在9厘米以上。
二是投餌施肥一般每公頃天然餌料可產魚150公斤左右,從投魚到收獲期,每年每公頃水田可投入10000公斤左右豬糞、麥麩、米糠,10000公斤青草和菜葉等,每次投餌量以魚能在2小時內吃完為準。投餌應做到定點、定時、定量。以草魚為主的搭配方式,每年每公頃水田還應多投青草料15000公斤左右,投餌量以當天能吃完為準。
三是養殖期間應采取放逃防害措施,要加強巡查次數,經常檢查田埂是否有鼠洞或缺口,發現問題應及時修補。魚類敵害主要是一些動物天敵,如鳥類、水鼠等,應及時驅捕,并在田埂四周撒上毒餌,進行誘殺。
四是稻田養魚,相對魚病較少。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常見魚病防治主要是細菌性皮膚病、爛鰓病、腸炎等,除魚苗下稻田之前消毒以外,還應該定期對稻田進行消毒處理。方法是每公頃用漂白粉1.5公斤或生石灰30公斤兌水潑灑。漂白粉對治療魚類細菌性皮膚病、爛鰓病有一定的效果。可用大蒜法防治魚腸炎,每10公斤魚用0.1公斤大蒜搗成糊狀拌料投喂。
3.3適時捕撈
在稻田收割前4~8天開始捕撈為好。捕撈前,先要疏通魚溝,要使水流通暢,夜間排水,天亮時排干,魚進入魚溝,捕魚早晚進行。若剩余還未進入魚溝,則重復注水再排水即可。假如捕獲在水稻收割之前進行,緩慢排水,讓魚自動進入魚溝隨著水流排出而捕獲。
參考文獻
[1]吳濤,黃璜,陳燦,周江偉,谷婕.我國稻田養魚技術的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7,(10) .
[2]黃友德.推廣稻田深溝養魚 開展農田立體種養——金州縣壟稻溝魚生產調查[J].廣西水產科技,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