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付
摘要:本文根據我國北方地區特點,對蔬菜中硝酸鹽、有機農藥、重金屬污染現狀進行分析,并從源頭防治、過程管理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對蔬菜的無公害生產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蔬菜;重金屬;農藥;硝酸鹽
中圖分類號: S6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2.037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加強了“菜籃子”工程的實施,現代化的蔬菜種植業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人們對“幸福指數”要求不斷提升,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因此,小到蔬菜質量,大到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社會的關注點,按照“生態文明”的主導思想,追求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一種常態。本文從我國北方地區土壤的污染現狀出發,多個層面分析了該地區蔬菜的受污染情況,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
1 蔬菜污染現狀
1.1蔬菜中硝酸鹽污染現狀
蔬菜是一種易于富集硝酸鹽的植物,尤其是葉菜的硝酸鹽含量一般高于果菜。在一定范圍內施用氮肥可明顯提高蔬菜的品質和產量,但是過量施用氮肥,不僅會導致環境污染,也會使蔬菜硝酸鹽殘留量過高,如果蔬菜不合理貯藏,也可能會增加硝酸鹽的污染。
人體攝入的硝酸鹽有70%~80%來自蔬菜,硝酸鹽在人體內可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正常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即二價鐵轉化為三價鐵),失去輸氧能力而使組織缺氧;另一方面,亞硝酸鹽能與人體次級胺結合,形成亞硝胺[1],這是一種具有強致癌作用的物質,嚴重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據學者調查,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同時受勞動力成本的限制,菜農基本上很少施有機肥、磷肥和鉀肥,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追求蔬菜(尤其是葉菜類)高產、早上市,導致使土壤養分失衡,硝酸鹽累積量劇增,蔬菜品質惡化,威脅人體健康。
1.2 蔬菜中有機農藥污染現狀
不可否認,農藥在去除雜草、防治病蟲害、增加農作物產量,對糧蔬生產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卻忽視了農藥對環境和食品中殘留的危害。蔬菜保護地的栽培,導致小局域環境處于高溫、高濕、晝夜溫差大、與外界交換性差的條件下,這樣的條件有利于蔬菜的生長,但同時也易于病原微生物、害蟲(卵)、雜草繁殖和生長。這就需要在保護地菜田中使用更多的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等有機農藥,如果嚴格按照正確的操作規程,一般不會引起農藥污染問題,更不會出現“毒韭菜”“毒豇豆”等事件?,F階段,菜農的通常做法是使用化學農藥來防治病蟲害或除草,但隨著農藥使用時間延長和用量的增加,病蟲害的抗藥性也逐漸增強,這就意味著菜農需要施入更多的農藥,才能控制靶標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如此惡性循環,蔬菜農藥殘留問題成為當前面臨的嚴峻問題。一般來說,殺蟲劑對人們的危害最大,有機氯農藥已經禁用;部分有機磷農藥由于其急性毒性較強,也逐漸被淘汰;擬除蟲菊酯類農藥雖然毒性較低,但是高光解性限制了農田的應用;由于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高價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面積推廣。殺菌劑一般不會對人們產生急性毒性,但其在北方菜田的用量極大,所以其慢性毒性也不容忽視,例如,多菌靈屬于為數不多的萬噸級農藥,是一種廣譜型的殺菌劑,生產量和用量都很大,但其具有極強的內分泌干擾作用,可阻斷、刺激或抑制自然激素生成,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殖、生長和發育。
1.3 蔬菜中重金屬污染現狀
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引起了人們對重金屬污染的重視。從污染來源分析,蔬菜中重金屬主要來源于灌溉水、栽培土壤、施用肥料和農藥等四個方面,由于保護地的大氣污染不大,所以大氣沉降的因素一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由于工業化大規模發展、種植園與工業園區相交叉的現實情況,導致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超標現象極為嚴重。2014年4月18日,國土部和環保部公布污染數據,表明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重金屬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也會造成蔬菜中重金屬含量超標,一般過磷酸鹽肥料中含有較高的Cd、As、Pb、Ni、Zn,而氮肥中重金屬元素含量較低,一般Cr略高,并且由于生產工藝的原因,硫銨中重金屬含量遠高于尿素;集約化養殖的畜禽糞便中鹽和重金屬的含量也偏高,因此大量使用未經處理的集約化畜禽糞,便是造成菜地土壤鹽漬化和重金屬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由于重金屬污染屬于不可逆污染,重金屬在蔬菜中富集,特別是植物的根、莖、葉和籽粒,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內,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人體中的重金屬大部分來自蔬菜,其中約有70%的Cd來自蔬菜。
2 控制蔬菜污染的措施
2.1 蔬菜中硝酸鹽控制技術
2.1.1 選擇適宜的蔬菜品種 由于不同基因型蔬菜中硝酸鹽積累特性差異較大,推薦種植硝酸鹽低富集的品種。
2.1.2 合理施用氮肥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要適量、適時,建議使用緩釋氮肥,并與有機肥配合施用。
2.1.3適當增加光照時間 由于北方蔬菜種植多采用保護地栽培,需要有保溫措施,因此栽培過程中要適當延長防護時間,讓較多的光線進入棚內,有利于過多的硝酸鹽被同化。
2.1.4 施用消化抑制劑 結合蔬菜的生長狀況,施用適當的硝化抑制劑,以降低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并減少在立地植物中的積累。
2.2蔬菜中有機農藥的控制技術
2.2.1 合理使用農藥 任何一種農藥都有其使用范圍和規范的使用方法,在上市之前都進行過殘留試驗驗證,實際上按照規定使用是不會出現問題的,至少無公害蔬菜是允許使用有機農藥,只不過要規范使用。另外,不規范使用農藥,也會增加其抗藥性,導致下茬作物使用量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2.2.2 要留有足夠的采摘期 目前,市面上允許銷售的多屬于低殘留農藥,半衰期相對較短,但也需要一定的降解周期,因此,使用農藥后要有足夠的間隔期,蔬菜才能采摘和上市。
2.2.3 適當使用生物農藥或其他殺蟲方法 生物農藥、性引誘劑、引誘燈等方法,出發點就是盡量減少有機農藥的用量,降低蔬菜殘留,由于其成本偏高,導致其替代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現階段,在有機農業中已經開始應用。
2.2.4 高溫殺菌 北方耕作一般是一年兩季,在7~8月份會有一段休閑期,可以利用這個階段進行悶棚,如果必要可以采用雙層膜,棚內50℃~60℃的高溫會大量殺死病原微生物,下茬作物的農藥用量會大幅下降,從而減少殘留量。
2.3蔬菜中重金屬控制技術
2.3.1 減少重金屬的引入 土壤、灌溉水、有機肥、化肥等因素都可能是重金屬引入的途徑,應該從源頭上控制重金屬的引入,防止其在土壤中積累。尤其要注意集約化養殖場畜禽糞便,因為現代化養殖過程中,飼料中一般加入Cu、Zn、As等金屬,所以,集約化養殖場畜禽糞便中重金屬含量一般都較高。
2.3.2 提高土壤pH值,降低重金屬活性 盡量減少生理酸性肥的施用,并適當增施石灰性肥料,提高土壤的pH值。雖然不能降低重金屬的總量,但可以顯著降低活性重金屬的比例,遷移性能減弱,蔬菜中重金屬的積累量降低。
2.3.3 施用有機肥或鈍化劑 生物質炭、有機肥、作物秸稈等物料含有大量的螯合基團[2],同樣也可以大幅度降低重金屬的活性而減少在蔬菜中的積累。
參考文獻
[1]都韶婷,金崇偉,章永松.蔬菜硝酸鹽積累現狀及其調控措施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7):3580-3589.
[2]李澤鋒,李娜,劉金華,等.生物質炭對辣椒果實品質和產量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6,38(06):686-6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