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農民面臨農業用地不足不沃、稅高賦重的困境。為減輕經濟壓力,農民著力發展畜牧業、手工業等副業。手工業與市場聯系緊密,農閑時本地及外地務工人員的流動加速了農民的社會分層。畜牧業與農業直接相關,同時呈現出商品化特性。農奴制改革后,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緩慢而遲滯,但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農業資本主義,在俄國傳統社會的現代性轉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俄國,農奴制,農民,畜牧業,手工業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24-0055-07
19世紀中后期,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是其起點和標志。但是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舉步維艱,農民經濟中資本主義發展更為有限,長期處于農奴制殘余的影響之下。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改革后農民土地保障水平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現土地面積縮減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雙重減損。即便采取租地、買地甚至開墾新地等措施亦不能改善現狀。農民面臨土地不足不沃困境的同時,還要承擔各種賦稅和義務,這使農民本已緊迫的經濟生活捉襟見肘。面對上述窘況,農民試圖通過發展副業改善生活條件、緩解經濟壓力,其中經營畜牧業和手工業最為常見。
俄國學者研究大改革相關問題和工業發展時對農民畜牧業和手工業多有涉及,①近年也有學者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主要是歐俄地區)畜牧業發展進行專題性論述。②國內學者對改革后農民畜牧業發展的關注有限,對農民農閑時從事的手工業活動關注較多,尤其是農民務工問題;或從俄國城市化角度對改革前后農民務工的原因、去向和社會影響等進行闡述,③或對俄國女性農民打工等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等。④本文試圖梳理改革后農民副業發展概況,探索副業即農業發揮的補充作用,以及副業對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產生的影響,從而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認識農奴制改革后農民經濟的性質和發展水平。
根據我國《農業大詞典》的界定,副業指農業生產者所從事的主要生產活動以外的輔助性生產事業,是廣義農業⑤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采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獸和野禽、農副產品加工、建筑業、農村手工業、運輸、屠宰、理發、修理等。畜牧業與副業同為廣義農業的并列成分,但在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中常將畜牧業歸為副業,本文亦如此。手工業是副業題中應有之意,19世紀中后期俄國農民手工業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除了純粹的手工業活動以外,農民在農閑時從事的其他創收活動也作為手工業活動來看待,如農閑時農民打工從事的各類活動,其最終目標都是為農業提供補充。所以,本文農民手工業不是單純經濟層面的概念,同時包含社會文化層面的含義。從這個層面而言,可將農民手工業活動分為本地務工和外出打工,這也是俄國學界比較公認的分類。
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農業發展面臨諸種困境,農民通過發展畜牧業來獲得更多實物及貨幣收入,通過本地及外地打工等手工業活動賺取貨幣資金,副業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輔助和有益補充的作用。
改革后農民的土地減少,牧場和草場面積也隨之收縮,導致農民尤其貧農經營的畜牧業發展緩慢。盡管各地牧場面積有所增加,1877年芬蘭、波羅的海其他省、波蘭及非黑土區開墾了8130公頃牧地,1889年牧地增加到14557公頃,但仍不能改變畜牧業發展大局。①各類牲畜分布因地而異,芬蘭、波羅的海地區和波蘭及歐俄其他貧困省牛比較集中。黑土區、伏爾加中游和烏拉爾南部地區的黑土省馬匹數量較多,羊則主要在草原地區飼養。19世紀末農業歉收使畜牧業發展陷入危機,到20世紀初仍無法滿足國家對畜產品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國家經濟形勢動蕩,畜牧業發展更加艱難,很多地區受地域限制無法發展畜牧業,中農和貧農的畜牧業發展水平持續衰落,特別是中部黑土區和伏爾加河流域。1896~1914年間,歐俄平均每百人擁有馬匹數量從20.2匹減少到17.6匹,減少了約13%,每百人生豬擁有量減少了18%,大型角畜減少了22%,羊減少了34%。②人均牲畜數量減少,畜牧業發展速度低于人口增長速度,無法充分滿足居民生產和生活需求,同時也對畜產品的出口形成制約。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俄國畜牧業發展整體態勢基本如此,農民畜牧業發展更加受限。
畜牧業緩解經濟壓力收效甚微,從事手工業活動成為農民創收的理想選擇。俄國傳統手工業技藝高超,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羅斯時代。根據原材料的不同,分為木材加工業、皮革制造業、纖維加工業以及混合手工業等主要類型。木材加工業以樹木為原料制作各類木制品,包括木制建筑、家居用品、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等。俄國森林覆蓋率高,從而為木材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甚至可以將樹皮制作成精美的飾品和鞋子。木材加工既可滿足家庭生產生活需求,又可根據收購商人訂貨進行生產銷售。皮革制造業是指與動物毛皮加工相關的各類產業,包括皮革加工、皮襖制作和蠟油生產等。③皮革制造業在農民經濟生產和家庭生活中的作用不如木材加工業突出,因為皮革價格高昂,超出絕大多數貧困農民的經濟支付能力,皮革制品多用于滿足富人需求和出口國外。另外,皮衣和皮靴等皮革制品還是重要的軍需物資。皮革生產主要集中在中部工業區。隨著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纖維加工業在俄國也逐步發展起來,主要生產紡織品、搟氈及裝飾性花邊等織品和飾品。俄國冬季漫長而寒冷,對保暖的氈靴、氈帽和氈毯的需求量較高,同時用于出口?;旌闲褪止I主要制作圣像畫、樂器和紙制品等。圣像畫的制作與基督教的傳播緊密相關,最初由神職人員制作,后來市民和農民均可從事此業,圣像畫制作者身份的變化也說明基督教在俄國的普及和深入。
1861年改革后,手工業制品種類不斷增多,加工技藝有所提高。到20世紀初,手工業活動幾乎遍布歐俄各個村莊。手工業分類沒有統一標準,根據地理位置可分為北部地區(阿斯特拉罕、沃洛格達、奧洛涅茨三省和烏拉爾北部的維亞特卡、彼爾姆兩省)、中部地區(圣彼得堡、諾夫哥羅德、莫斯科、弗拉基米爾等11?。┖湍喜康貐^(沃洛涅日、庫爾斯克、奧廖爾、喀山、薩馬拉等12?。?。北部地區共有26.3萬農民從事手工業活動,占人口總數的18.4%。從手工業類型來看,38%從事木材加工業,11%從事皮革制造業,25%從事纖維加工業,9%從事混合手工業。中部地區共有60.1萬農民從事手工業,占人口總數的2%。其中,28%從事木材加工業,12%從事皮革制造業,41%從事纖維加工業,6%從事混合手工業。南部地區共有51.2萬農民從事手工業,占農民人口總數的2%。其中,32%從事木材加工,12%從事皮革制造,39%從事纖維加工,7%從事混合手工業。①通過上述數據可見,各個地區從事木材加工業的農民數量均占農民總數的1/3左右,說明木材加工業是農民的傳統和優勢手工業,森林資源充足塑造了俄羅斯民族這一特殊技藝,賦予他們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內容。endprint
19世紀中后期的俄國,不從事農業而專門從事手工業的職業化的農民數量非常少,絕大多數農民在經營個人份地之余的農閑時間從事補充性的手工業工作。這些工作可能與農業有關,也可能與手工業和工業有關,均可作為農民手工業活動來看待,重在突出其社會文化層面的含義。農民通過本地務工和外出務工這兩種份地經營以外的活動來增加收入,緩解農業發展乏力的局面。
改革后農民的份地減少導致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多,加之稅高賦重,農民對貨幣資金的需求更加強烈,并努力尋找增收機會。地主經濟和部分富農經濟為農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同時也得到地方行政機關的支持。沃洛涅日省行政機關提出,鑒于農民份地面積未變但人口增多,私人領主可以雇傭本村或者鄰村農民,在保證生產正常進行的同時為農民提供創收機會。②能否雇工受耕地多少、畜牧業發展水平高低和勞動工具保障程度等因素制約,大部分雇主的土地都在500俄畝以上,并且有較為充足的役畜和勞動工具。農民受雇于地主及富裕的同村人,既能在農忙時從事田間勞作,又能在農閑時賺取額外收入來交納賦稅和維持日常生活開支。
農民務工的第一個流向是本地務工。本地務工指希望增加非農收入又不愿離家太遠的農民到當地或鄰村地主和富農處打工賺取貨幣收入。農民本地務工通過計件和計時兩種方式結算工資。計件工資指根據完成任務的數量結算工資,計時則根據雇傭時間長短分為年工、季節性定期工和日工。年工是最理想的雇傭形式,通常從每年的11月開始,持續一整年。雇傭長工從事農業生產的情況比較多見,雇主以擁有10~20俄畝以上土地的農戶為主。一般而言,季節性雇工中冬季雇工人數少于夏季。年工和定期工通常住在雇主處,雇主除了支付工資,還提供住宿和伙食。日工的伙食有時由雇主提供,有時自己解決,他們通常來自少地或家庭勞動力較多的家庭,從而在農忙時有余力打工。③日工可以在勞動開始時現用現雇,主要從事打谷脫粒、收割莊稼、運送糧食和割草除草等工作,工資較高,也是比較常見的雇工形式。雇主也可以預付工資提前雇工,但是條件非常苛刻,通常至少將工資壓低20%~30%。農民領取了預付工資則必須根據雇主安排的時間工作,經常錯過耕作自己份地的寶貴時間。④日工的雇主不完全是地主,農忙時農民自身也偶爾雇傭日工。
農民成為雇傭勞動力取決于其經濟狀況和家庭構成。有些農民只是偶爾在地主和其他私人領地務工,有些農民家庭個別成員長期外出打工,有些農民家庭全部勞動力都當雇工。全家參與雇傭勞動的農民開始與農業分離,從而促進了農民的社會分化。⑤從雇工性別來看,雇傭女性日工的時間多集中在6月和7月,此時正值除草和莊稼收割期,而雇傭男性日工的時間多集中在8月和9月,這是收割、打谷及完成野外作業的時間。中部黑土區農民在本地打工時多選擇計件工資,前提是農民個人擁有役畜和勞動工具,這給農民帶來很大困擾。19世紀末,坦波夫省農民役畜和勞動工具均不足,其中坦波夫縣50俄畝以上的領地中,26%的播種面積沒有相應數量的役畜來耕種。⑥
農民適應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以雇工身份賺取資金,不斷加入到商品貨幣關系當中,但同時也受到雇主的刁難。各級國家管理機構以立法形式不遺余力地保護地主和富農的利益。1863年4月1日《關于雇傭農村工人的臨時規定》授予地主處罰工人的權力,雇主可以任意指責雇工失職、懶惰、玩忽職守等,可以任意解雇不合心意的雇工。1886年6月12日通過《關于農村雇傭勞動的法令》,規定農民雇工必須完全服從于地主和富農雇主,不經雇主同意無權離開,無權從事其他工作。如果雇工逃跑,雇主可通過警察將其遣返,拒絕返回者要負刑事責任,最終被長期拘捕。雇主可以行為粗魯、公開頂撞雇主、故意損壞機器等為由克扣工資,并可隨意指責工人懶惰和怠工甚至開除。①
農民務工的第二個流向是外出務工。外出務工是指農民離開本地到外地打工賺錢,從而出現大量勞動移民。農民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俄國自然條件的制約,俄國農業生產季節短暫,不利于精耕細作,粗放的耕作方式很少施肥以恢復地力,土地貧瘠導致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民收入不足;二是農奴制改革后農民土地減少,政府的嘗試和農民的努力都沒能轉變這種局勢,農民需要尋求農業以外的收入;三是工業的發展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了機會和可能。②
農民外出務工通常根據離鄉距離遠近進行分類,一是到外村打工,二是到外縣打工,三是到外省打工,其中第二種最為常見。③各地區外出農民從事的工作主要分工業型、農業型、手工業型和短工等幾種。從工資水平來看,工業型工資額高于農業務工。農業外出務工工薪收入很不穩定,基本在10~25盧布間波動,最高也能達到40盧布。但受到收成高低和天氣好壞的影響,大部分工人整個夏季的工資不超過10~15盧布,有時低至5盧布。④
除貧困農民以外,部分中農和極少富農出于不同的需求和目的也加入外出務工隊伍。薩馬拉省諾沃烏津斯克縣58.6%務工者是沒有役畜或役畜極少的農戶,他們主要在地主和富農處從事收割、放牧等農業型勞動,打工目的是維持生計;30.6%的務工者為中農,他們既務農,又從事制氈、毛皮加工、裁縫、木工等工業型工作,外出務工目的是維持自身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的地位;另外還有10%的富農外出尋找發展資本主義企業的機會,他們主要深入原料充足、手工業制品豐富和同行尚未涉足的地區,在擴大自身經濟影響力的同時,也為新區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⑤
從來源和流向來看,外出打工農民的分布很不均衡。改革后幾乎32%的歐俄50省農民都謀求份地外的職業,且多為男性。⑥其中,非黑土區75%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屬于資本主義范圍的手工業生產活動,黑土區這類農民的比例也高于50%。⑦19世紀90年代大量外出打工者不斷涌向東南地區。到20世紀初,非黑土區外出務工者仍占總數的56.5%,并以中部工業區打工者居多,總數超過100萬人。北部黑土區外出務工農民總數近80萬,其中22.5萬人來自圖拉省。伏爾加河中游和伏爾加河中下游左岸地區共有約60萬農民外出打工,其中維亞特卡省僅低于圖拉省,達到22.3萬。⑧endprint
各類證件發放數量及比例也可以反映出農民外出務工的基本情況。農奴制改革前,農民離開居住地需要領取居住證、短期證(時限為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和身份證(時限為半年、一年、兩年、三年)等證件。這些證件的頒發,需依法依規進行,1857年身份證章程對各類證件的發證機關和農民外出時限及距離作出規定。改革后,《關于擺脫了農奴制依附關系的農民的總法令》規定,經上級部門批準后農民可以離開原居住地。1861年9月21日《關于向擺脫了農奴制依附關系的農民發放身份證的規定》是對總法令的落實,并且從1866年普及到國家農民。⑨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持有短期證和身份證的絕對人數增長了4.5倍,總數達到7140萬人。從所占比例來看,短期證在70年代和80年代比例升高,60年代和90年代所占比例較低。半年期身份證發放比例呈不斷下降趨勢,一年期身份證比例緩降,到90年代比例驟然升高。兩年以上長期身份證在各個時段的發放比例都較低,但絕對數仍呈上漲趨勢。⑩中部黑土區農民外出打工形勢比較活躍,從改革后的60年代至90年代,身份證發放數量以十年為單位持續增長,尤其90年代農業歉收致使大量農民從中部黑土區遷移到南部地區。隨著農民分化加快,身份證制度對農民流動的限制由緊變松,短期證陸續廢止。農民在居住地50俄里以內打工且時間不超過六個月已無需購買身份證,遭遇歉收、火災等災害及遷居到國家土地可得到免費證。身份證制度放寬促進農民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化。
改革后農民畜牧業發展緩慢,但不意味著停滯不前。畜牧業在廣義農業中的作用僅次于種植業,通過分析主要農業區即黑土區畜牧業發展概況,可收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用。
黑土區畜牧業發展特點。黑土區是俄國主要農業區,不同種類的牲畜對農民經濟發展的意義亦不相同。為農業生產提供畜力的是牛馬飼養業,綿羊、山羊和豬等小型牲畜的養殖主要用于滿足農民生活需求也能出售畜產品獲利,家禽和蜜蜂飼養用于滿足家庭生活所需和本地貿易。中部黑土區各省的家禽養殖業和養蜂業比較發達。飼養家禽的飼料比較充足,用糧食殘渣就可以養殖雞、鴨、鵝。除滿足家庭生活需求外,有時也在本地進行貿易。俄國草木繁盛,為養蜂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蜂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術有一定難度,所以養殖技術和經驗仍比較傳統和原始。
牲畜數量尤其是役畜數量是衡量農民經濟穩定性的重要因素。黑土區農民的主要畜力是馬和牛,奔薩省只用馬作畜力,這也是伏爾加河流域的特點。19世紀50年代奔薩省馬匹數量不斷增多,到60年代仍呈上漲態勢,馬匹數量達到50萬頭。①但是到了70年代,減少到35.9萬頭。80~90年代繼續減少,到1898年有28.1萬頭。每百人擁有馬匹數量也從1879年的32.2頭減少到1898年的20.6頭。②役畜數量減少對農業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
造成牲畜數量減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不斷增長。改革后黑土區各省牲畜數量并非絕對和持續減少,個別地區牲畜數量增加,但人口增長速度更快,人均占有牲畜數量則相對減少。喂養牲畜的飼料供給不足是造成數量減少的第二個原因。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的條件下,農業生產基本靠天吃飯,很難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飼料,尤其歉收年頭。當飼料不足時,只能以松樹皮、樅樹皮、鋸末、刨屑、樹葉、蕁麻、苔草和樹木嫩枝等喂養牲畜,個別地區甚至這些替代品都無法足額提供,結果造成動物營養不良,影響畜牧業整體發展水平。第三,農村獸醫和獸醫機構的缺乏造成患病牲畜難以得到及時有效地醫治。19世紀后半期,獸醫剛剛興起,但是數量非常有限,醫療水平也不高。獸醫努力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牲畜的體質和品質,比如建立獸醫站、良種繁育場等,但農民擔心牲畜患病死亡造成損失,所以很少購買價格較貴的牲畜。最后,保護措施不到位也會造成牲畜意外損失。弗拉基米爾地方自治機關統計結果顯示,1873年,歐俄45省共有17.9萬頭牛和56.29萬頭羊喪命狼口。③
畜牧業在黑土區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畜力。役畜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動力來源,畜養牛、馬等大型牲畜為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第二,為蓄養地力提供肥料。廄肥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傳統、最有效的肥料,牲畜排出的糞便作為畜牧業的廢棄物在農業中得到有效利用。第三,為農民日常生活提供給養。畜產品奶、肉、蛋等豐富了農民的飲食結構,既是農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改善生活增強體質的營養品。
整體上,俄國主要農業經濟區黑土區的畜牧業發展水平并不高,各省的畜牧業生產主要用于滿足農民基本的生產性和消費性需求,商品化程度較低。④畜牧業產生的肉、奶、毛皮等產品是農民生活必需品,除滿足生產生活所需外,農民很少從事畜牧業。農民用一俄畝土地經營農業能收入11盧布70戈比,如果用這一俄畝土地從事畜牧業只能收入2盧布30戈比。⑤19世紀中后期,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畜牧業緩慢發展,個別地區牲畜總量亦有增加,但人均牲畜數量幾乎停留在原來水平,畜牧業的進步意義更多體現在畜產品的商品化發展方面。
畜產品商品化促進資本主義發展。俄國農民通過出賣牲畜和畜產品等方式,使畜牧業加入到商品貨幣關系中。改革后牲畜的價格有所提高。1886~1890年間,奧廖爾省平均每匹馬值33.5盧布,每頭牛20.8盧布,每只羊2.51盧布,每頭豬8.61盧布。1891~1895年間,相應為35.7盧布、25盧布、2.63盧布和12.25盧布。其中,種畜的價格最高,沃洛涅日省下涅杰維茨縣一頭公綿羊的價格達到50~75盧布。①喂養乳畜出賣亦可獲利。這項工作通常由老年女性和兒童來完成,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下創收,但能否真正獲利取決于農民自身的經濟條件和喂養條件。農民至少擁有兩頭以上的成年牲畜才能保證充足的奶源。出生三周以下的牛犢喂奶頻率較高,每天兩次,春天每天三次,四天就用去一桶牛奶。長到三周至十周大時,牛奶中可兌入1/3的水,這樣就只需要2/3桶牛奶,但要喂食次等小麥加工而成的飼料餅等。這樣,三頭??梢晕够畎祟^牛犢。如果農民沒有更多牛奶,則在牛犢長到六周至八周大時以15~16盧布的價格提前賣給采購商人。②實際上,喂養乳畜耗費很多牛奶卻并未帶來可觀收入。endprint
除了直接出賣牲畜,還可以出售肉類、脂肪、毛皮、奶制品等創收。改革后奶制品加工廠不斷增加,產品種類也更加豐富。據統計,1881~1904年歐俄50省奶制品工廠數量增加了兩倍,產值提高了近8倍,工人數量增加了3.5倍。③黑土區畜產品價格普遍較高。1896年秋季,庫爾斯克省每普特牛肉賣2.2盧布,每普特羊肉賣1.9盧布,每普特豬肉賣2.3盧布,每普特動物脂肪賣4.4盧布,熔煉過的黃油每普特價格為8.9盧布,簡單處理過的羊毛每普特為8.1盧布。夏季上述產品的價格略有波動。奧廖爾省每普特牛肉價格為3.4盧布,每普特黃油價格為9.6盧布,每普特動物脂肪價格為6.2盧布,每普特皮毛價格為9.6盧布。④相對于當時的經濟條件而言,這些產品的價格較高,一般都高于中農和貧農的購買能力。另外,奶制品加工企業多為半手工式經營,生產設備不夠先進,技術指導不夠完善,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加之衛生監督標準不夠嚴格,奶油及其他奶制品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優質牛奶加工出劣質奶油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由于冷藏車不足,奶油在運輸中常常變質。20世紀初,只有20%左右的奶油能用冷藏車順利運出。⑤
奶制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說明畜牧業商品化程度加強,同時對勞動者的剝削也在加強。企業主在收購牛奶時盡量壓低價格,以各種理由爭取利益最大化。奶制品加工業能夠為富農和中農帶來收益,但對于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獲利很低。貧民除了留下少量牛奶給孩子補充營養外,其余的全部賣出以換取貨幣交納各種賦稅。家禽養殖業也獲得發展,雞、鴨、鵝等品種俱全,國內市場禽肉、蛋、絨、羽毛等產品增加,但受養殖范圍和規模所限,不會對農民經濟產生明顯的影響。
19世紀中后期是俄國歷史發展的轉折期,廢除農奴制改革是解決俄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改革后的農業發展未能順利實現資本主義轉向,農民獲得法律意義上的人身自由,但地少地薄、稅高賦重,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而滯重。改革后農民試圖通過副業創收來緩解困境,雖然收效甚微,并對農民經濟產生或利或弊的多重影響,但較之農業,副業表現出相對明顯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不能單純從經濟層面的創收多寡進行簡單評價,更應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層面對其利弊進行全面認識。
首先,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畜牧業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所需之動力和肥料,為農民提供生活必需品。本地及外地務工等手工業活動既能添補家用,節余部分資金又可繳納賦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經濟壓力;其次,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一方面,畜產品商品化,進入流通市場;另一方面,農民外出務工形成大量自由雇傭勞動力,部分農民成為無產者的同時,部分富農成長為企業家,農村社會分化加?。蛔詈?,農民大量外流造成當地勞動力短缺,破壞了當地勞動力結構,對農業產生不利影響,但接觸村外世界和從事非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和自我覺悟。所以,盡管副業對農業只起到補充和輔助作用,但副業缺失的農業處境將更加艱難。副業在形式上對農業進行的補充有限,性質上資本主義要素的成長卻顯于農業。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情況下,副業生產中自由雇傭勞動力增加和商品市場的活躍為農業資本主義發展奠基和蓄力,在俄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唐艷鳳,東北師范大學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俄國經濟史和社會史研究。
【責任編輯:楊蓮霞】endprint
歷史教學·高校版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