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彤
摘 要:圣徒崇拜作為印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根植在印度宗教文化當中。在英國作家V.S.奈保爾的《通靈的按摩師》與印度作家R.K.納拉揚的作品《向導》中,均涉及了一個相同的主題:圣徒。兩者圣徒的形象卻來自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兩個不同的地域環境共同孕育出了當地人們所信仰的圣徒,究其原因,社會環境無疑為圣徒的出現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強大的印度宗教精神基礎和一大批追隨者的盲目推動加速了圣徒的產生,而兩個地區傳統、現代文明的差異則催生出了兩種不同的圣徒形象,形成了屬于兩部圣徒小說獨有的風格與特點。
關鍵詞:圣徒 社會環境 印度宗教
V.S.奈保爾,英籍印裔小說家。1957年他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通靈的按摩師》,小說將場景置于南加勒比海域特立尼達的鄉下印度人之間,講述了主人公格涅沙從失敗的教師成為作家、圣徒、企業家,最后變成一名政客的故事。小說中,格涅沙在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后扮演起了圣徒這一角色,人們將他視為“擁有非常力量”的人,他成為圣徒,是無所不能的通靈師,自此以后,“通靈的按摩師”便開啟了他的新的人生軌跡。
R.K.納拉揚,印度英語小說三大家之一。1958年,其代表作《向導》問世,講述了在印度馬爾古蒂的一個村莊中,主人公拉朱由一個向導變成顧客羅西葉的情人兼經紀人,最后又成為一個“圣徒”的奇妙變化的生活,極具印度文化色彩。小說中,拉朱被看作是圣徒,擁有神秘力量,其圣徒身份帶給他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造就了他悲劇的命運結局。
奈保爾將故事設置于特立尼達的印裔地區,而納拉揚則置于印度本土馬爾古蒂鄉村,雖然地區不同,但主人公都被塑造成為一名圣徒的形象。事實上,圣徒的出現不僅僅與主人公個人的思想行為有關,社會環境的不同對其性格、命運等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濃郁的宗教崇拜
圣徒崇拜作為印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根植在印度宗教文化當中。一個是印裔小說家,一個是印度本土小說家,兩部小說中均涉及了圣徒的主題,雖然二者誕生于不同的創作環境中,但是仍舊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印度濃郁的宗教文化與圣徒崇拜的深刻影響。
印度是一個生產宗教的國度,吠陀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錫克教等宗教,都原產于印度。“印度是個宗教大國,號稱世界宗教博物館。印度人民篤信宗教,在他們看來,沒有宗教信仰簡直是不可思議。據西方學者統計,印度當今被崇拜的神達3.3億多個。宗教已經滲透到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當然,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學藝術就更不能例外了。文學與宗教的高度結合已成為印度文學創作的一種傳統。”①從古至今,印度宗教對于印度人的生活、世界觀產生了深深的影響,當這些宗教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產生了許多屬于印度本土文化的經典,《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沙恭達羅》等便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文學與宗教的高度結合是天經地義的。特別是像印度這樣的宗教大國,人口的絕大多數(90%以上)是宗教信徒”②。
宗教對于印度文化的滲透無所不包,而圣徒則是印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印度宗教中的一個特殊的現象。事實上,《向導》與《通靈的按摩師》中所塑造的“圣人”拉朱和“按摩師”格涅沙之所以會如此成功,成功地被人信服,離不開的是印度宗教濃厚的大環境、龐大的印度教信徒基礎以及印度人深厚的虔誠的宗教思想,這種宗教思想不論是本土印度人還是印裔作家,其成長環境都離不開印度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奈保爾與納拉揚來說被潛移默化就不足為奇了。納拉揚作為印度本土作家,他受到的是最純正的印度文化熏陶,這一點從他小說的字里行間便可以感受到,而生活在特立尼達的奈保爾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新大陸,種姓便成為了一個壁壘,家族觀念不斷影響著奈保爾的思想:祖母大家庭對于婆羅門種族的自豪,拒絕與基督教人來往,特別是奈保爾的父親西帕瑟德對于“印度迷信活動”的報道受到抨擊后,被迫獻祭迦梨女神等事情,更是給奈保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反映到作品中的特立尼達,其印度教影響便更加顯而易見。由此可見,印度宗教對于印度人的物質生活與日常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那么在這樣一個大環境里,當作者將自己的思想反映在小說中,便不難體會拉朱與格涅沙之所以能應運而生的緣故了,這便是“圣徒們”產生的宗教環境。
二、社會群體的盲目性
印度由來已久的宗教思想影響,使得圣徒的追隨者從來都不是少數人,印度人心中的宗教烙印使得他們對于圣徒的神力深信不疑,趨之若鶩。事實上,格涅沙與拉朱之所以能成為圣徒,與特立尼達和馬爾古蒂的眾多“信徒”的推動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旦沾染到關于任何圣徒的宗教神力的事情,人們的理智思想會主觀地為這些宗教的產物讓位,那種傳統神性的、感性的思維會直接驅使他們產生狂熱的對圣徒的追捧。當格涅沙成功“治”好了他的第一個病人時,名氣大增,憑借著他叔叔留給他的那些吹火球、念咒語的小把戲,“不到兩個星期,整個特立尼達都知道了格涅沙和他的靈力……經過口口相傳,格涅沙的能力被不斷夸大。他成了無所不能的通靈師”③,也就是說,使格涅沙成為圣徒的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由特立尼達的人們這一群體快速完成的,以至于“人們帶著各種不可名狀的憂傷和隱痛來到這里……個個穿著亮麗,好像是在參加婚禮:面紗、外套,以及各種粉紅、明黃、天藍和翠綠色的裙子隨處可見。坊間甚至流傳著總督夫人曾來請教的消息”。這種龐大的傳播效應使得圣徒的能力越來越大,名氣越來越響,“有時候,連他(格涅沙)自己都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這種巨大的推動同樣也反映在格涅沙的參政、罷工等事件中。因此,一定程度上仍舊是特立尼達的人們成了格涅沙成為圣徒的主推動力。
對于《向導》中的拉朱來說,他的圣徒身份也是馬爾古蒂眾人推動的結果。僅憑剛出獄的拉朱“高深莫測”的回答,以及幫助維蘭妹妹結婚等事情,“信徒”維蘭將拉朱的名聲一傳十、十傳百,使得這個小村莊的人們極其虔誠地認為自己有了圣徒的庇佑,他們寄希望于拉朱身上,無比真誠地希望拉朱承擔起絕食的神圣任務,以至于最后連媒體都介入與關注這樣一項偉大的圣徒事業。也就是說,無論是在特立尼達還是馬爾古蒂,這種強大集體取向占據著人們思想的重要地位,也就是成了圣徒崇拜的助推動力。endprint
因此,作為印度教龐大信仰群體的推動,圣徒這一身份成為一個人云亦云的產物,圣徒的那些滑稽的神力經過信徒們的包裝傳播名聲大噪,這是一種眾望所歸的力量,也是一種作為宗教的強制力量,它捆綁著那些被選中的“圣徒們”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路線走下去,同時也注定了圣徒們不同的結局,這種因果始終貫穿著小說,深入主人公的命運當中。
三、傳統與現代文明的對立
事實上,不論是特立尼達的浮躁異化,還是馬爾古蒂的自然和諧,這兩個不同地區所代表的是兩種文明的對立。奈保爾從小生長在南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上,而納拉揚則是印度本土的小說家,雖然二人同與印度有著不解之緣,但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視角卻是不相同的,這反映在小說中,便造就了《通靈的按摩師》與《向導》社會環境的不同。
在《通靈的按摩師》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英國文明視角下的印度,它對于現代文明的傾向大于印度古樸的宗教圣徒的虔誠。在特立尼達,英國教會學校成為人們追捧和張揚的資本,印刷業與報業在日新月異的更新,婆羅門種族保持著自己殘留的驕傲,連一臺“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的牙科醫生機器”都成了人們絡繹不絕追捧的地方,在英國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印度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這也就逐漸促成了人的性格的變化,萊姆羅甘為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格涅沙而費盡心思,就連格涅沙自己,他的狡詐、無信、虛榮心隨著現代社會的深入而越發強烈,對于每一身份他都盡可能多地利用其得到更大的好處,欺騙岳父開辦學校以獲取錢財,用自制的“藥膏”等小把戲忽悠病人,和政敵對立時耍手段等等,他欺騙投機,自負專用,心安理得地接受每一個身份所帶來的利益。
可以這樣說,小說中特立尼達的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一切所盤算著,他們信仰宗教,信仰圣徒,但是以一顆浮躁的心去信仰,在這里,圣徒已經不再是原始意義上的虔誠。金錢、攀比異化了宗教,利益、名氣異化了圣徒,進一步異化了傳統印度人的本質,使得這種“圣徒”打破了印度人的宗教界限,并成為一種特立尼達所有人共同的意識形態的產物,最終形成一種帶有西方色彩唯利是圖的個人主義情感。
而在《向導》中則反映的是一種典型的印度生活,將圣徒設定在維蘭這樣一個封閉的地方,印度宗教的傾向是要大于現代文明的介入。格林厄姆·格林曾經評價道:“馬爾古蒂的生活從未被政治打擾,他按照幾個世紀以來的道路發展著。”對于“圣徒”,在納拉揚筆下人們充滿著虔誠的意味,他們頑固地相信絕食可以求來降雨,他們相信拉朱可以帶來庇佑,圣徒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欺騙性的行為,而是一種屬于印度本土的精神食糧。這種情感最終也感染了拉朱,在拉朱絕食的這段時間,“他做了真誠的努力;第一次體驗到除了金錢和愛情以外,專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的激動心情……這給了他新的力量去經受那痛苦的磨煉。”馬爾古蒂人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淳樸深深地感染了拉朱,使他對于這一切有著一種同樣虔誠的信念,這一刻我們可以相信,在馬爾古蒂人的心中,圣徒是確實存在的,在納拉揚的筆下,最終拉朱回歸到印度的傳統社會,回歸到一種新的圣徒的體驗狀態中。
在奈保爾與納拉揚的圣徒小說中,印度社會中強大的宗教基礎、龐大的人群推動催生出了圣徒這一特有的身份,而不同的地域環境以及它所帶來的不同的社會風氣同樣影響著“圣徒”這一形象的變化。圣徒的出現,始終離不開小說中特有的社會環境的影響,拉朱與格涅沙作為圣徒,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馬爾古蒂與特立尼達發生的人和事,更是印度本土社會與域外印度地區影響下的特有產物,最終形成了屬于兩部小說獨有的風格與特點。
{1}② 張福德:《〈羅摩衍那〉和羅摩崇拜——試析印度文學與宗教的高度結合》,《南亞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③④ V.S.奈保爾:《通靈的按摩師》,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44頁。
參考文獻:
[1] R.K.納拉揚.向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2] 帕特里克·弗倫奇世事如斯奈保爾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V.S.奈保爾.通靈的按摩師[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4] 王景春.R.K.納拉揚的小說與印度社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 V.S.奈保爾.奈保爾家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
[6] 王景春.R.K.納拉揚與奈保爾筆下的印度[J].世界文化,2004(12).
[8] 張福德.《羅摩衍那》和羅摩崇拜——試析印度文學與宗教的高度結合[J].南亞研究季刊,19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