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浩
秦趙長平之戰,多么慘烈的一場戰爭,數以百萬的人因這場戰爭被動員起來,超過五十萬的人死在了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自此秦帝國的統一之勢形成。
對于“暴秦”的傳統士子來說,此戰不亞于一場滅世風暴。于是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人因研究這場仗成名。他們罵秦、罵趙,罵其余的五國,總之一切有關的無關的都會被牽連進去。
于是乎,大戰前二十多年的一個人被牽扯了進去,他就是藺相如。
王世貞認為,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是天意。而藺相如在秦廷上對秦王出言不遜則是長平之戰秦國出兵的一個借口,換句話說,藺相如在一定程度上使秦趙決戰提前。
可我卻認為,藺相如是一個太史公所說的“智勇兼之”之人,外交的強硬需要國家的實力。相如在對秦外交上的強硬其實是趙對秦霸主地位的一種挑戰。況且在戰國時代,戰爭本就頻頻發生。任何時代,要想找到戰爭的理由都是極其容易的。長平之戰真不是他的錯。
眾所周知,戰國后期的趙國在武靈王的銳意改革下發展迅猛,短短十年,趙國先后吞并了中山、林胡、婁煩,吏治空前清明,軍力強盛。隨著國力的發展,武靈王野心膨脹,親自了從云中、九原南下攻秦的戰略,還親自入秦觀察地形。秦國的霸主地位遭到了空前沖擊。趙國咬著牙盡力想要將秦踢下霸主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藺相如,對秦王出言不遜不也很正常了嗎?而且正是因為趙國有足夠的實力,秦王才會不得不“因而厚遇之”。所以,外交的強硬需要國家的實力。
再看戰爭的理由,有人認為藺相如使趙陷入不義,可是秦趙兩國的決戰在韓國上黨打,那對韓國來說,秦趙不都是一路貨色?戰爭的理由是極容易尋找的,金人以張覺攻宋,努爾哈赤可以想出“七大恨”攻明,朱元璋可以拉出元人挖宋陵的黑歷史來發動北伐。那么當日秦國要找理由豈不是也很簡單?況且本就不是秦趙之地,只不過是秦趙靠上去對峙而不斷增兵,花了三年凝聚起來的決戰。所以開展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分贓不均,雙方都不滿意。所以,戰爭的理由是極其容易尋找的。
可長平之戰為何趙國會大敗?難不成藺相如的出言不遜給秦兵精神加成?秦趙兩國面積差不多,可秦歷經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多年的時間,豈是趙國三代五十年的底蘊可比的?但趙人五十年的積累也足以使秦人精疲力竭,且雙方國力不同,但軍力相當,決定性戰役只是遲早的事,只不過秦人與一千多年后在長平的柴榮一樣,贏得不可思議,贏的太快!正如梁啟超所說,無論秦還是趙,獲勝者終將一統天下。兩國是為了天下而戰,絕不可能因為一個外交瑣事開戰!
所以長平之戰,真不是藺相如的錯。他只是一個熱愛祖國、智勇兼之的趙國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