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摘 要: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園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獲得理想的成績,應堅持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更好培養,促進他們獲得積極的成長、進步。文章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學生;創新
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創新能力培養,已經成為了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的進步造成很大的作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培養,不能通過傳統方法來完成,要堅持對幼兒開展積極的引導教育,促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潛能更好的開發,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一、幼兒園教學現狀分析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幼兒園教育是非?;A的組成部分,對于幼兒的成長和進步,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理想的成績,需要在幼兒園教學現狀方面,開展深刻的分析,尋找到教育的科學內涵,然后利用積極的手段來改善固有的缺失和不足。分析認為,幼兒園教學現狀,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日常的教育工作,雖然表現為平穩進行的狀態,可是在活動的類型上相對單一,往往是對幼兒的情緒做出調動,沒有對他們的能力做出積極的培養。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自身的能力表現為缺失、不足,則對于日后的挑戰應對,以及學習任務等,都難以較好完成。第二,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表現不足。幼兒園教學的體系雖然是比較正規的,但是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所占有的位置也不可忽視,單純按照自己的思想來教學,對于家長的觀點、看法、訴求等,都表現為忽視的現象,很難對日后的教育工作負責。
二、幼兒園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設置合理的情境
就幼兒園教學本身而言,幼兒自身是非常積極學習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幼兒都表現為活躍的狀態,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求度比較高。因此,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從情境教學的角度來完成。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課程或者是活動內容,對于相應的情境做出創造,讓幼兒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下,對知識做出良好的理解和學習,減少傳統課堂教育的束縛作用,促使幼兒在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中,能夠表現為階段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多給孩子們設置一些熟悉的情境,然后再提出我們想要開發他們智慧的創新性的問題,這樣通過我們的主動性引導來讓他們自己進行思考、操作,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鼓勵孩子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例如在社會活動“消防車”主題活動這個情境中,我就從著火了,怎么辦?怎樣滅火?怎樣報警?怎樣逃生等問題入手,全面引導幼兒去獲得有關火災的知識。通過這樣的教育方法,對于幼兒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可以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鼓勵幼兒異想天開
傳統的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都是在教師的思想框架下學習,很多幼兒都表現為中規中矩的特點,表面上能夠在知識學習上獲得較好的成果,可實際上卻走向了灌輸式教學的道路。為了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鼓勵幼兒異想天開。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創新教育的實施,就是要對常規更好的打破,不斷的從一些新的路徑來獲取知識,或者是讓幼兒在知識掌握、技能提升過程中,能夠按照另辟蹊徑的模式來完成,這樣就可以更大限度的避免走向中規中矩的道路。鼓勵幼兒異想天開以后,很多幼兒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會習慣性的從其他角度來出發,保持多元化的觀點,在與父母、與教師交流過程中,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在未來的學習上,為自身的創新體系,不斷奠定堅實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幼兒異想天開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科學的引導、糾正。
(三)引導幼兒獨立思考
除了上述幾項方法外,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為了對幼兒的創新能力做出階段性的培育,還必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很多幼兒的獨立思考意識并不強烈,更多情況下,已經是習慣于向教師請教,雖然這種好問精神值得提倡,但是過分依賴教師,并不利于今后教育的進步。對于幼兒的獨立思考進行引導,能夠讓他們在創新過程中,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鍛煉,而不是采用錯誤的模式來完成,減少了外界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獨立思考的引導過程中,要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不能出現封閉意識的現象,教師要及時的進行干預和幫助。
三、總結
本文對幼兒園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展開討論,現階段的教育工作開展,整體上的進步幅度是比較大的,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出現強烈的惡性循環現象。日后,應繼續在幼兒園教學方面,努力落實積極的手段,減少傳統模式的不良影響,促使幼兒的創新能力,可以獲得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閆婕.基于培養幼兒創新精神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24):153.
[2]譚赟赟.卓越幼兒園教師“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的創新與思考[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35(02):119-121.
[3]袁媛.幼兒園大班簡筆畫教學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調查與建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12):161-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