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婧
摘 要:山西河津地區的剪紙藝術是山西民間剪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毅從小受黃河文化熏陶,積年累月對剪紙的創作和收集受到研究民俗剪紙的專家認可,也受到了各階層人們的喜愛。文章選取他的民俗系列作品“河東信俗”之上大梁從構圖、造型、色彩等藝術特征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他的作品繼承了樸素的民俗剪紙傳統,更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一面,他為傳統民俗剪紙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民俗剪紙在他手中傳承發展并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
關鍵詞:河津;楊毅;民俗剪紙;藝術;傳承
一、楊毅創作環境與藝術成就
(一)楊毅創作環境
楊毅,男,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翟店人,生于1975年,中共黨員,字濟中,號尚義軒主人。現居河津市地處山西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部,是黃河與汾河交匯三角區一處河谷盆地,東鄰稷山迎汾水,西為黃河與韓城,北邊接壤著呂梁與鄉寧,南又與萬榮為鄰,總面積約593平方公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宜人們居住繁衍,故而這里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河津古稱耿,曾為商都,宋宣和年間改名河津,現存古跡20多處,如真武廟(九龍廟)、司馬遷墓、龍門等。歷史上人才輩出,如司馬遷、王勃、薛仁貴等。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發祥地之一的河津正以壯闊的山水、豐沛的歷史文化底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河津人。
(二)楊毅的藝術成就
楊毅自小耳濡目染地同母親學習傳統民間藝術,如剪紙、面塑、刺繡等,10歲就已是遠近聞名的巧巧手。1991年16歲的楊毅因剪紙藝術水平出色被特招入伍,在此期間積極參加部隊組織的文藝活動創作了大批反映部隊生活的剪紙,過程中結識了仉風皋先生,在其影響下開始對剪紙藝術深入研究實踐。為讓作品不脫離群眾遠離生活,利用自己探親休假機會向新絳剪紙藝術大師蘇蘭花學習討教,還先后結識了時任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的段改芳與南京大學致力剪紙藝術研究的陳竟先生,以及中國美術學院王伯敏教授。在他們影響下楊毅走上理論聯系實際、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專業與民俗兼容的剪紙藝術創作道路。
退伍轉業后,楊毅仍沒放棄藝術創作,迄今創作了26個系列,作品450余件,39項國內外金銀獎,參加大小國內外展覽數十次。他的作品總是緊貼時代脈搏為傳承延續民族文化服務,2006年創作長108米,寬1.1米的長卷作品《關帝百龍圖》,2008年為迎奧運創作《中華魂·剪紙緣·奧運情》,建黨90周年創作組畫《光輝的歷程》25幅,“河東戲曲”系列剪紙組畫49幅,“河東信俗”系列剪紙24幅,還有《河東婚俗》《蒲州戲韻》《和諧盛世話廉政》等作品。他創作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華夏剪紙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展館收藏。因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深受群眾喜愛,被政府企業當作地方名片向國內外友人贈送,借以傳播當地民俗風土文化。他還致力于保護與弘揚民間傳統文化,他家中的閣樓上保存收藏著大量他近年來四處奔走收集的民間剪紙與刺繡,還有部分繪畫與雕塑作品。這些珍貴物什中不乏明清時期的民俗佳作,它們寓意美好,件件精美樸實,走進這座小閣樓仿佛走進一間小型民俗博物館。楊毅也因這些榮譽被選任為山西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黃河剪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民協剪紙藝委會副主席、山西省剪紙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二、楊毅剪紙作品“河東信俗”之《上大梁》藝術特征分析
2014年楊毅創作“河東信俗”系列,此系列作品共計24幅,分別為《貼金牛》《風車花》《貼金寶》《立筷子》《送虎兒》《吊魂兒》《叫魂兒》《稱魂兒》《老母會》《偷燈籠》《還燈籠》《別草兒》《配陰婚》《夯墓道》《上大梁》《掃晴娘》《乞取雨》《龍虎柏》《認石頭》《上墳兒》《貼艾虎》《拔花兒》《三過棺》《走麥罷》。楊毅將它們細致地托裱裝點。這組作品均為黑色紙剪刻,選畫面中重要故事內容襯紅紙凸顯,每幅畫面右側等寬處都有他親題的畫名以及畫面相關俗語。俗語均四句七字,通俗易懂。本文選取《上大梁》這一表現民俗活動作品分析描述,上提俗語為“良辰吉日上大梁;全家老少敬神光;花糕拋向大梁上;天地門開永吉祥”。
(一)《上大梁》題材內容
《上大梁》畫面表現民間新房建造中一項傳統祈吉活動“上大梁”。在中國傳統勞動人民中,娶妻生子、金榜題名以及新房建成是一個人一生乃至一個家庭非常重要的幾件大事。農耕文明更是將安居樂業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家是人們身體與心靈的港灣,而在整個房子中人們最看重的就是梁,古語有云“房頂有梁,家中有糧,房頂無梁,六畜不旺”,可見“梁”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上大梁是房屋建造最后一項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是指在新屋框架結構基本落成后將正梁懸吊放置在頂部的過程。上梁需要挑選吉日良辰的正午十二時至十三時進行,這日一早主人家就開始忙碌,首先要給新房門墻外張貼對聯,如“吉日立柱凝百瑞,良辰上梁集千祥”“青龍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等。上梁前梁不可挨地,以免沾染晦氣,要將圓滑筆直的大梁架在屋正中的兩個板凳上,大梁正中要貼紅紙祈福納吉,有的地方習俗中還需對大梁進行裝飾。裝飾安頓好大梁后,主人家要接受四方八鄰帶來的禮物。在房屋中安放好供桌后開始擺放糕點花饃、雞鴨魚肉、酒水香燭等,吉時將近開始焚香燃燭祭拜天地祖先與魯班,此時全家老少都要在場敬神光。震天的鞭炮聲后大家聚攏來觀看上梁,在眾人注視中緩緩將紅繩懸掛的大梁吊起安置。上梁結束后主人家為木匠師傅斟酒并贈送紅包糕點等。供奉使用結束后的花饃糕點往高處拋撒至大梁上,祈求新房落成門開后一家人永遠吉祥幸福。剩余糕點果品分發左鄰右舍的客人們一同分享喜悅。
(二)《上大梁》畫面構圖
這幅作品為對稱式構圖,以中間抬舉供品的人物和房屋正門為軸展開畫面。畫面中房屋為對稱結構,形象表現了未建成房屋頂部的框架結構,房屋下部則刻畫磚墻門窗。房屋居于畫面正中心左右對稱,更加突出它在畫面內容中的主體地位。從畫面中心向左右看,畫面下部分別跪拜一位婦女。左邊婦女身側有祈福需要的酒,民間流傳著“上梁酒,喝一口,木匠活到九十九”的傳說,婦女身后跟一位正在點燃樹枝上、鞭炮、背對我們的男子。右邊除了跪地手執祈福物件的婦女外,還有三個人物。其中一位緊隨其身后,手提裝花饃糕餅的籃子。剩下兩人都在燃放炮竹,一側一背。屋頂兩邊各有一位匠人,手握建造房屋工具對跪勞動。
這樣的構圖方式非常常見,但更易指明畫面主旨。從畫面中心展開,讓人一眼看到畫面主體物,將整個上梁活動祈求祥瑞的供奉人群安置于畫面下方中間部位,安放大梁的工匠則定位在畫面上部中間位置。
(三)《上大梁》色彩特征
這幅作品一改以往剪紙的單色表現形式,大膽起用黑紅二色。黑色給人穩重莊嚴的感覺,上梁活動屬于祭祀的范疇,目的是祈求一家人幸福安康,黑色表現畫面強調了這一民俗活動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突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與渴望。紅色部分的使用是畫面畫龍點睛之筆,紅色部分襯托在畫面的中心祭祀人物與門檻處,點明畫面主體也豐富背景,看起來更賞心悅目,也符合現階段人們審美需要。
(四)《上大梁》技法特點
《上大梁》這幅作品畫面中心主要為陽刻,周邊黑色部分更多為陰刻。楊毅在制作剪紙作品時剪與刻相互輔佐使用,既有刻又有剪。楊毅的部分作品更注重呈現細節,注重畫面內容豐富,傳統剪紙中的剪刀無法滿足和達到細致刻畫需要,細瑣的部分就要用刻刀來表現。畫面外圍陰刻部分環繞畫面中心內容,與中間更多鏤空的陽刻形成強烈的黑白大關系對比。而畫面中間背后所襯的一小部分紅紙又成了畫面中的灰。這種剪刻相協調、黑白灰關系圍繞中心相呼應的技法,使整個畫面越發耐看生動,畫面主題鮮明。
三、楊毅剪紙藝術的意義與影響
楊毅雖是剪紙藝術的后起之秀,但多年來他從未放棄剪紙與對剪紙的熱愛。剪紙本是勞動人民茶余飯后的一項娛樂活動,一般由女子完成,同齡男性鮮有如楊毅這般愛好剪紙的。他的尚藝軒內收藏著大量他這些年東奔西走收集的民間剪紙作品,有的早已發黃褪色,更有甚者已滿是粘連的痕跡,但每件他都視作珍寶,悉心呵護保存。他正為、也將繼續為保護這些民俗文化瑰寶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楊毅的剪紙作品系列居多,每個系列都有固定的主題與寓意內涵,畫面內容較之以往常見的剪紙作品更貼近現階段生活實際。畫面中大量的細節表現,內容豐富性的添加更貼近現在的審美潮流,與傳統的剪紙作品有一定區別。作品畫面感更強更完整,色彩搭配大氣協調,即使是黑色大量使用也沒讓人感到壓抑,畫面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傳統花式紋樣與美好寓意。當然他也有很多傳統類型的剪紙作品,在與楊毅先生的交談中他說:“傳統中的優秀文化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么他一直在收集民間剪紙與刺繡。他還談到,“沒有創新的民俗文化很難被現在的人們接受,但傳統不可忘”。現階段的藝術創作很容易走上拋開傳統文化蒙頭創新的道路,但到頭來卻發現,這種創新脫離了人們的需求,變得千篇一律又毫無頭緒,人們看不懂也不理解,使得藝術脫離了生活與現實。楊毅的作品中對傳統與現實生活的推崇,對大眾文化的表現,對即將消失民俗活動的記錄,以及他對現階段藝術特點融入畫面地把握,新潮的畫面處理方式,將剪紙藝術與民俗傳統與社會各階層精神需求巧妙融合的探索精神,值得推崇學習。楊毅以及那些正在并繼續努力將剪紙這一傳統民俗藝術發揚光大的年輕一輩,正為民俗剪紙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它在新社會新時代中開出更美更鮮艷的花,結出更多碩果。
參考文獻:
[1]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2]仉鳳皋.中外剪紙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3]陳竟.中國當代剪紙傳承大師·楊毅卷[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
[4]喬曉光.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的生活和藝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田永翔,冉凡.壺流河畔的點彩窗花文化[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