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穎 周天博
摘 要 如今,除卻文字與圖片兩種檔案形式,檔案影像化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VR紀錄片作為影像檔案的新形式,勢必會改變檔案的傳受方式與內容。文章對比影像檔案中的傳統紀錄片,分別從傳與受的視角探究并論述作為影像檔案的VR紀錄片所帶來的突破與變革。
關鍵詞 VR紀錄片;影像檔案;故事或事件;突破與變革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042-02
從口語傳播、印刷時代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檔案的影像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影像檔案的一種重要形式,擁有記錄事件功能的紀錄片也有著越來越多的攝制風格和方法。其中,VR作為一種技術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滲透到各個行業和我們的生活中。當VR作為一種新媒介和新的影像呈現方式與紀錄片相結合,將VR紀錄片作為記錄故事或事件的影像資料納入檔案時,勢必會在傳與受的視角帶來種種突破與變革。當拍攝記錄歷史故事或重大事件的紀錄片時,攝制者即傳播者,充當“把關人”角色,通過對實踐議題、畫面的選擇及排列組合設置議程,無形中把控引導著公眾話語權,受眾大多處于被引導的狀態;VR紀錄片的出現也會使其內容呈現“去中心化”的特征,全景模式將傳統場景理論中的“前臺”與“后臺”融合在一起,之于傳者,媒介“設置議程”的方式與傳統大相徑庭,之于受者,人們認識所記錄故事、事件的方式與思考的習慣也得以改變。
1 去中心化的內容:“設置議程”功能的重構
在大眾傳播中,媒介對信息進行把關篩選、編排剪輯,對其編碼賦值,從而形成重新詮釋后的完整世界?!昂喍灾?,就是一種包裝和曲解的功能?!雹倜浇橥ㄟ^設置議程,無形中把控引導著公眾話語權。在以往傳統的紀錄片中,攝制者不僅通過選擇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更應關注哪些故事、事件和要點,也通過添加字幕、配音解說、對畫面進行蒙太奇剪輯等方式將信息排列組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故事和事件內容。而VR由于其特殊性,能引導受眾的傳統敘事方式已不再適用,其設置議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必將消解并重構。
VR作為一種新媒介,它不再局限于對故事或事件的引導性敘述,而是通過讓受眾置身“事件現場”,通過不同角度的固定機位拍攝多組長鏡頭,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現和記錄故事或事件本身的內容。李普曼曾強調,“傳播過程中,話語的‘意義不免會受到損害。世界太大,我們面對的情況又太復雜,得到的信息卻太少,因而,輿論的絕大部分就必定會產生于想象。”②VR紀錄片中全景展覽的呈現方式打破了時空限制,將場景細節一一呈現在受眾面前,為真實、全面、客觀地呈現現場和故事事件本身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這種全景展覽的模式中,其故事和事件內容是去中心化的,處處是細節,處處是重點,攝制者無法主動為受眾選擇希望他們看到的特定畫面,從而從敘述走向呈現,從敘述者變成收集者。
喬治·奧威爾曾著有《1984》《動物莊園》等反極權主義的經典作品。他擔憂強權主宰文化,統治者通過媒介控制文化、控制公眾話語權,使文化變成一座監獄。然而如今奧威爾的擔憂并沒有應驗,從文字、影像到現在的VR,媒介不再是觀點的明確表達,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說,媒介不再完全如麥克盧漢所認為的那樣——媒介即信息。“媒介不是關于這個世界明確具體的說明,而越來越表現為一種隱喻,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雹踁R紀錄片特殊的攝制方式雖然具有“窮盡性”,改變了傳統媒介設置議程的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VR設置議程功能的消失。攝制者對內容和價值仍然具有把關、議題設置和顯化功能,只是它更多地表現在對所記錄故事和事件內容的選擇與顯化上,比如運用VR記錄某次恐怖襲擊、暴動游行等突發事件并將其做成紀錄片納入歷史檔案時,這些事件內容的選擇本身就已經蘊含了傳播者的價值觀。其次,對固定機位場景的選擇也蘊涵著攝制者對故事或事件中信息的編碼與包裝。因此,VR媒介把關及設置議程后,受眾的注意力被吸引集中到某個內容上,并依之感受評價,從而產生顯化效應。VR的沉浸性及感染力使受眾更為投入地參與到所記錄故事或事件的認知中,從而加強了顯化效應,引導受眾對內容的價值立場,對記錄在檔案中的歷史故事或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態度。
2 前后臺的融合:受眾思考方式的變化
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提出了“熱媒介”與“冷媒介”的概念?!盁崦浇橹谎由煲环N感覺,具有高清晰度,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讓接受者去填補或完成,但個人參與度較低;而冷媒介要求的參與度較高,清晰度較低,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雹苡∷C問世后,以文字為載體的書籍、報紙等冷媒介契合了紀錄片的嚴肅性,讀者通過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和場景想象并理解報道內容。由于文字本身的含混性與低清晰度,讀者需要調動自己的思考能力,積極參與到內容及思想的認知與理解中。而電視及互聯網等熱媒介的出現,使得故事或事件發生的現場可以用影像畫面的形式表現出來,真實性增強,信息清晰度大大提高?!皬纳⒙牡郊?,從提議式到呈現式,從理性到感性。語言是經驗的抽象描述,而圖像則是經驗的具體再現?!雹蓦娨暸c互聯網碎片化、快節奏的更迭模式使得每一則故事和事件轉瞬即逝,受眾在應接不暇的畫面中“坐享其成”,被動地接受信息而無暇思考。隨著媒介多樣性的發展,冷熱媒介的劃分不再清晰有效,正如VR作為媒介的一種,其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同時也要求受眾高度參與其中,在獲得全面信息的同時擁有更多自主性與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戈夫曼將社會生活描述成一出多幕的戲劇,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據此,他提出了“前臺/后臺”理論,社會成員作為公共場景中的表演者在前臺呈現的是他們能被他人和社會所接受的形象,而在后臺中隱匿起他人和社會不能或難以接受的形象。梅洛維茨在此基礎上,論證了電子媒介對社會的影響,原屬于后臺的行為通過媒介在前臺場景中得到表演和展示,后臺的信息隨時可能暴露在前臺中,二者逐漸混合。與傳統紀錄片相比,受眾不會被限制看什么,怎么看,VR的全景鏡頭將一切盡收眼底,場景中的前臺與后臺界限模糊,受眾可自主選擇自己所想看到的畫面與細節,并且擁有更長的時間停留在一個鏡頭中觀察事件發生過程及其細節,而不至于在轉瞬即逝的畫面中應接不暇,無法進行深入思考。與此同時,在充滿沉浸感與在場感的場景中,受眾更易產生共鳴等心理機制,因此,VR在一定層面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正如哈羅德·英尼斯所提出的原則,“新的傳播技術不僅給予我們新的考慮內容,而且給予我們新的思維方式?!雹轛R紀錄片的沉浸性與自主性調動了受眾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們可以對故事或事件的多個層面進行深度發掘,從而對其深度內涵有更多的關注與投入。
3 結束語
攝制VR紀錄片并將其納入影像檔案,通過VR紀錄片“親臨”現場,了解并感受歷史發生過的故事或事件,不僅豐富了影像檔案的形式,記錄歷史故事和事件的視角更加多元,受眾對檔案中所記錄的故事和事件也會擁有相對多樣、客觀的立場和情感態度。
注釋
①[法]讓.鮑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13。
②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的轉向》,《新聞記者》2016年第1期。
③[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13。
④[美]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6。
⑤[美]尼爾·波茲曼著,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300。
⑥[美]尼爾·波茲曼著,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45。
參考文獻
[1]杭云,蘇寶華.虛擬現實與沉浸傳播的形成[J].現代傳播,2007(6):21-24.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kfjj20171106)。
作者簡介:李智穎,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