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新時代地方黨報必須自我革新,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立足黨報姓黨、主動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建立全媒體平臺指揮中心、“中央廚房”集中配送,把握住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挖掘地方報業的“深度”,這樣才能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夯實地方黨報的區域傳媒集團的主流地位。
關鍵詞 拓展傳播渠道;“中央廚房”;挖掘報業“深度”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074-02
近年來,微博、微信、客戶端,各類層出不窮的App的不斷涌現,對以報業為主的傳統紙媒沖擊最大,對各類黨報特別是基層黨報影響最甚。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新時代地方黨報必須自我革新,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推動內容、渠道、平臺等由“點”到“面”,由“加”到“融”,才能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讓自身煥發新的活力,夯實區域傳媒集團的主流地位。
1 立足黨報姓黨,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拓展新聞傳播渠道
群眾在哪里,黨報媒體就要把觸角延伸覆蓋到哪里。地方黨報在權威發布解讀黨委、政府決策之時,采寫的新聞不但要來源權威、準確,還要發揮新媒體傳播快、受眾廣的優勢,才能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更加迅速、快捷地深入人心。
世界報業協會會議上曾經產生這樣的觀點:“沒有在線和數字服務,報紙就沒有未來。”為此,廣東的地方媒體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首創了“內容+技術+平臺”的合作模式。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推出“廣州參考”客戶端,同時通過服務城市街道社區的方式來深耕本地優勢資源。其旗下的扎根街區的微信公眾號矩陣平臺“微社區e家通”瞄準特定區域的市民,提供貼近性的民生資訊、政務資訊及各類服務,并接入街道、社區辦事端口。
深圳特區報則構建了“一報兩微一端”全媒體架構,推出了重磅新聞類App“讀特”,其官方微博粉絲從2016年初開始一直大幅增長,各部門微信公眾號也百花齊放,“圳能量”及時、權威,在深圳黨政部門已頗具影響力,“深圳教育通”躋身深圳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三大教育類微信公號,“搞文藝”在業內已有一定地位和名氣。
處于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實施“打造區域性新型傳媒集團”戰略,重點做好“一報一網一微一端”,以“用戶在哪里,宣傳陣地就建到哪”之心搶占移動端客戶群,形成了“3個大號+16個垂直號”的微信矩陣群,影響力相當于覆蓋了東莞1/5的人口。
2 建立全媒體平臺指揮中心,“中央廚房”集中配送
各個子媒對來料進行加工“再生產”,發揮主流媒體“定海神針”的作用。“中央廚房”是媒體融合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廣東的地方媒體在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紛紛建立“中央廚房”之后,不是僅僅照搬原有內容,而是從多角度對內容進行“再生產”。
深圳特區報積極探索報端融合新路子,成立了“深圳特區報融媒體指揮中心”,實行報紙和新媒體統一指揮、統一值班、統一報題、統一策劃、統一調度。對于一些重大選題的宣傳報道,深圳特區報總是多個部門齊心協力、精心策劃,報紙與“讀特”客戶端同步發聲、權威發布,“兩微一端”也緊密配合,全媒體呈現,多渠道傳播,發揮了主流媒體引領輿論導向的定海神針作用。在圍繞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主題的報道中,突出版面,每組專題持續5到10天,頭版固定版位刊發大篇幅綜述報道并配發評論,后面整版配合刊發政策解讀、專家觀點、典型案例、市民心聲等,同時全媒體呈現,其報道聲勢和規模為近年來少有。
廣州日報報業因應互聯網發展帶來的變革,2014年底,廣州日報成立全國首個“中央廚房”模式的媒體融合中央編輯部,涵蓋采編、設計、技術、運營等多個全媒體生產支撐部門。依托自身“中央廚房”強大內容生產能力,廣州日報已構建起了以紙媒為龍頭,以廣州日報數字報、廣州日報微博微信微視頻、廣州參考客戶端、大洋網為骨干的“報+網+微+端”的融媒方陣,各類新媒體在報社轉型創新的土壤里蓬勃發展。當前,廣州日報新媒體全平臺用戶向億級邁進。春運期間,廣州日報報網端就聯手助力春運,報紙開設“平安回家專版”,“廣州參考”客戶端開辟“春運出行動態全景報道頻道”,及時發布貼心服務資訊,為主流人群提供了權威資訊服務,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東莞日報所屬的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將原有兩報采編系統整合,上馬了全媒體采編系統,成立了全媒體指揮中心,所有外出采訪記者在新聞現場第一時間將文字和圖片、視頻等原材料上傳中央原稿庫,即“中央廚房”,等待各子媒選用。在“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東莞日報》依然秉持紙媒原創采編的核心競爭力,對全年的重大節慶、重大事件進行全媒體包裝策劃,并實行一小時交稿制度(即新聞事件發生一個小時交稿),充分保障后方各個新媒體平臺對內容進行再加工,從不同角度對產品進行原創,對兩會、臺風等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更是做到快速反應,力爭全城首發。今年9月,在超強臺風“山竹”來襲之時,一批骨干力量趕赴一線采訪,新媒體進行直播,報紙開設專版專欄,刊發了一大批報道,充分展現了各級領導干部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擔當、沖鋒在前的良好形象,弘揚了東莞友善大愛的城市精神,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表揚和充分肯定。
3 牢牢把握住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就要挖掘地方報業的“深度”
把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既要打通新聞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實現紙媒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優勢互補。地方黨報要把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就必須深耕本土、詮釋好“本土就是主流”的宗旨,做“追求最出色的新聞”,并把地方黨報的觸角深入到最基層。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不但在全省各地設立有記者站,開設有地方新聞專版,并且在佛山、清遠、增城、從化、惠州、東莞等地開設社區報,還打造全新的廣州權威全媒體矩陣“廣州+”,邀請來自政府機關、教育、醫療、社會團體的新媒體公眾號與廣州日報簽約入駐“中央廚房”,還在多個重要部門和機構設立“融媒體工作室”,配備專職采編力量做好政務報道策劃、信息發布、政策解讀、活動舉辦,構建了黨報主流媒體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渠道互通、活動互推”的深度融合新局面。
同樣,深圳特區報不但在各區設立有記者站,在北京、廣州、上海等主要城市也都設有記者站,并在旗下網站啟動“扎根工程”,先后在龍崗、福田、南山、鹽田、坪山、寶安、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建立基層網站,形成了扎根各區的較為完整的互聯網絡體系,把網絡建設深入到街道、社區,增強黨報在基層人民群眾中輻射力和影響力,還可以第一時間采集來自中央、省以及兄弟城市的政策和經驗,進一步提升改革開放的魄力,強化深圳特區報責任擔當、勇于改革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在有著特殊行政架構、全國為數不多的不設區的地級市東莞,其市委機關報《東莞日報》則通過開設地方導刊、周刊等形式,將觸角深入到32個鎮街的每一個角落,與各個部門、鎮街聯手開辦了《大朗周刊》《石排導刊》《塘廈導刊》《麻涌導刊》《安全生產導刊》《東莞城管》等專刊專版,同時托管了“嚴實莞家”“東莞天氣”等10多個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來自各個鎮街、部門的一手信息。與此同時,《東莞日報》順應新媒體發展定位趨勢,考慮到主流政經大報讀者的需求,還專門開設了《新媒體周刊》《天下周刊》,設置有朋友圈、微信矩陣、微生活、華夏、環球等版面,定期用固定的版面展現網絡熱點人物、事件以及引發事件的反響,在包裝上也大膽采用網頁、手機頁面等形式,使得版式變得鮮活靈動,使得以黨政領導干部為主的主流人群及時掌握網絡熱點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手段,深得黨政領導干部的好評。
綜上所述,在堅持黨媒姓黨的職責使命前提下,為適應傳播形勢和媒體環境的變化,地方黨報必須不斷地挖掘自身潛力,加強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合理利用新媒體端的傳播能力,牢牢掌握住主流陣地輿論的話語權,增強內容的貼近性和新聞的深度、廣度與溫度,從而才能夯實地方黨報的區域傳媒集團的主流地位,保持傳統媒體的鮮活傳播力。
參考文獻
[1]趙慎珠.新媒體時代黨報加強輿論監督的幾點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3(11):88-90.
[2]梁貴紅,羅一斌,李娉婷.黨報在新形勢新背景下發展戰略探討[J].編輯之友,2012(10):75-76.
作者簡介:畢國民,東莞日報社首席編輯,研究方向為國內主流新聞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