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 要 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新聞播報的介質不斷變化,導致媒體的物質形態也不斷地演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聞報道方式發生轉變。媒介的融合使得新聞從最初簡單的圖文展現逐步發展到后來的集文字、圖片、影音于一體的報道方式。但伴隨著網絡直播行業的火熱,目前新聞報道方式又有了新的形態——“直播+新聞”。新的報道方式展現了新的行業動態,對此類新型報道方式的探討有助于分析新聞媒體的發展走勢。
關鍵詞 新聞報道方式;“直播+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118-02
近幾年來,網絡直播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業態,網絡直播已成為互聯網行業中的熱詞。以《新京報》為例,直播李易峰駕跑車撞橋墩事件,距離發生車禍不到半小時便抵達現場進行新聞直播,引發網友熱議,其主持的相關話題閱讀數超過3.4億;直播遼寧大石橋運鈔車搶劫案,最高時427.4萬人同時觀看,在留言互動區生產1.1萬條發言,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應。由此觀之,在未來直播可能會嵌入各個網站、行業,它很可能會成為一種更為普遍的表現形式,而“直播+新聞”僅僅是其諸多表現形式的一部分。
在新聞播報中一直遵循著拉斯韋爾的“5W模式”,信息傳播之中應該包含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的、有何效果,因為在新聞報道方式中有涉及到傳播者、內容、媒介、受眾、效果幾個方面,這就會導致新聞報道方式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促進了信息的交互和傳播,使媒介融合的發展更加信息化、多媒體化,在當今媒介環境下新聞媒體務必不斷創新、不斷嘗試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本文以“5W模式”中的傳播者、媒介、受眾三個要素為核心分析新媒介環境下“直播+新聞”這一新型報道方式的特質。
1 研究對象:“直播+新聞”
直播一直給人以完全現實、零時差之感,現在當我們談及到新聞與直播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電視新聞直播。電視直播是電視最基本的傳播方式之一,最初電視發展由于技術所限,節目的制作播出只能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用膠片進行拍攝,沖印后再用電子掃描播出;另一種是通過視頻、音頻系統采集視、音頻信號直接播出。”電視新聞直播以發生的現場為主要表現空間,與事件同步制作,為了追求真實性和現場性。為了預防突發事件及播出事故,這類新聞直播往往會伴隨彩排及預設以將風險降到最低,但同時也失去了部分新聞現場的真實性。
目前熱議的網絡新聞直播按照采取信號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通過型號模擬,將電視信號模擬為數字型號引入互聯網中供人們觀看,例如大型體育賽事、晚會的轉播,這類網絡新聞直播與電視新聞直播別無二致。
另一種網絡新聞直播是基于直播客戶端、直播網頁、管理后臺,有單獨的信號采集設備,是用于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全面交流互動的直播模式。本文討論對象主要為網絡新聞直播中的后者。
2 “直播+新聞”新聞報道方式的轉變
我國新聞報道方式經歷了三個階段:“1)從媒介是政治的輿論陣地;2)新聞是商品經濟下提高媒介影響力的商品;3)媒介融合下媒介要滿足受眾的需求”,同樣人們對新聞價值的認識也經歷了三個階段。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受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而且借助新媒體手段可以隨時、隨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需要新聞傳播方式要轉變為媒介組織下的以受眾為中心、以受眾需求為報道重點的新聞報道方式。
直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給新聞報道方式的演變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使得其內容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網絡視頻直播改變了原有的媒介生態,正是在媒介技術與新聞價值認知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了如今的報道方式的革新。
2.1 傳播源頭:傳播者
雖說自媒體背景下人人都是記者,但網絡新聞直播依然要求傳播者必須擁有應有的媒介素養,并對新聞記者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
要求。
新聞內容傳播的形式多樣化。媒介融合帶來了信息傳播載體的多樣化,在直播過程中記者可以用文字、圖片、聲光電等方式來展示傳播內容,使受眾輕松享受訊息,這就要求直播記者要成為“多面手”,完成新聞信息采集及報道任務。
新聞內容傳播的瞬間化。如今4G網絡的使用、網絡傳輸速度一次次加速使得信息能即送即達,這便要求新聞直播主持人有較強的專業素養,足以應付各類突發事件。同時新聞直播往往應用于突發新聞的報道中,記者并無相關問題的準備時間,這便要求網絡新聞直播記者涉獵較廣的知識領域,如法律、經濟學、歷史等,掌握其他領域的專業技能,以便處理新聞直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新聞內容的交互性是人際傳播的本質特征,主要是信息反饋的直接性和即時性,此類特性在網絡新聞直播過程中極其顯著。以《騰訊新聞》直播頻道為例,在新聞直播的同時受眾可以發表評論,受眾黏性大大增強,并放大了信息傳播過程中“反饋”這一環節。這樣的交互方式便要求直播記者有較強的溝通及信息篩選能力,以求能與受眾產生良好互動;有較強的語言感染力,調動的起受眾群體氣氛。
2.2 傳播渠道:媒介
媒介可以說是造成這一系列變革的根本。作為媒介環境學派奠基人的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人們不自知的情況下改變人們的感知平衡,他更關注的是媒介技術所營造的“環境”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再塑造。
就新聞直播來說,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給新聞直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是網絡新聞直播越發火熱的先決條件。新聞報道脫離了過去高成本的轉播車以及沉重昂貴的攝像器材,現在更多人使用的是——手機。
2.2.1 龐大的使用群體
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到2017年12月為止,我國手機網民達7.53億,其中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28.2%,而且移動互聯網應用向用戶各類生活需求進行滲透,奠定了手機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媒介產品的進一步豐富。
2.2.2 齊全的功能及配套設施
4G網絡的成熟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促使手機這一媒介屬性越來越強。記者用一部安裝了直播新聞App的手機,就可以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文字編輯等工作,為新聞報道立體化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2.3 成熟的直播平臺
目前網絡新聞直播往往依托于較為成熟的直播平臺,例如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這些資訊類App往往能提供穩定的網絡直播環境;良好的后臺管理;能滿足多種多樣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些平臺本身就依附著眾多較高活躍度的受眾群體,在直播的同時引流到高黏度受眾。
2.3 傳播終點:受眾
傳統的電視想要看自己喜歡和需要的節目往往難以滿足。而與之相比,手機電視和網絡電視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個性追求,保證個體選擇自己喜好的電視節目,這種私用性讓受眾有了掌握主動權的感受。
網絡新聞直播往往為突發事件或于所在直播平臺不定期開放,關注此類新聞直播的受眾相比之下有較高的媒介素養,表現為對于社會新聞較為關注。
新媒體時代受眾有一定話語權,在這樣較為寬松的發言環境中受眾逐漸養成了發言習慣,總體表現為互動性較強,對新聞質量有一定要求,這便要求網絡新聞直播內容質量上能滿足受眾需求。
3 總結
網絡新聞直播因為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性和豐富靈活的內容,令其從眾多新媒體競爭形態中脫穎而出。對此,在當今融媒體的環境下,傳統媒體也應迅速轉型,不斷求新,發揮自身的采編優勢,做出與傳統媒體差異化的新聞產品。
但在網絡新聞直播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今因受眾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能夠“hold”住網絡新聞直播的記者較為缺乏;同時又因直播過程中時效性要求太高,相應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一股腦發給受眾,新聞記者“把關人”角色就很難發揮作用;在網絡新聞直播中沒有明確的規范能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提供借鑒等。在這樣一個新興新聞報道方式興起后,我們還需要時間來調整、適應這樣的報道方式。
參考文獻
[1]張駿德,葉昌前.從當前中國電視新聞革新看新聞報道理念的變化[J].新聞戰線,2004(3):77-80.
[2]胡建中.從當前中國電視新聞革新看新聞報道理念的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89.
[3]信中娜.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訪及后期編輯創新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7(4).
作者簡介:張 輝,上饒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