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琳 林琳
摘 要 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綜藝節目主持人在節目形態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轉型。首先分析了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轉型的背景,并歸納出傳統模式中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的一般定位。然后重點結合當下熱播的綜藝節目,分析主持人角色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并據此提出綜藝節目對主持人能力素養的需求。
關鍵詞 媒介融合;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150-02
1 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轉型的背景
1)傳播媒介融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使話語權被重新分配,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有聲語言傳播主體。儀式感較強的主持傳播與自由度較高的大眾語言趨于融合,得以衍生出更為多樣的主持形態和更為多元的主持角色。
2)敘事形式多維。綜藝節目為了盡可能吸引受眾,都在追求最大化的“真”與“秀”,這也推動了節目敘事形式的多維發展和主持人角色的轉型變化。比如深圳衛視《你好,面試官》,就是把求職面試的場景盡可能“真”地“秀”出來。節目中,AI機器人通過大數據分析估測出求職者的價值薪資,并迅速提取最匹配求職崗位的問題考核求職者;12位面試官針對求職者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考核;求職顧問以第三者身份給企業和求職者以把關和指導。如此多維的節目敘事形式必將考驗主持人多方的協調能力及掌控能力,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根據敘事形式而進行調整。
3)傳受關系轉型。媒介融合賦予了受眾主動選擇的權利,受眾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滿足,主持傳播的儀式感、神圣感隨之消退,且受眾對節目及其主持人的訴求趨于多元。所以要求主持人的角色把控 “去說教化”,用與嘉賓、受眾平等的姿態駕馭節目進程;節目的轉型定位開始呈現出主持人角色隱匿化與主持人身份角色化的傾向,使受眾得以完全沉浸于節目營造的“秀場”之中。
2 傳統模式中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的一般定位
1)報幕員。早期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往往充當報幕員的角色,用既定串詞銜接編排好的歌舞曲藝,主持人之間以及主持人與觀眾缺乏真正意義的互動交流。這種只考慮節目串聯功能的主持形式已逐步被時代所淘汰,主持人不能只是沒有交流感的報幕員。
2)統領者。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青年歌手大賽”等傳統模式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是全場的核心存在,嘉賓、表演者、觀眾都服從主持人的調度。主持人掌握話語權與話語權的分配,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誰說話、說多久甚至說什么都由主持人來掌控,因此主持人是有著嚴格限定感的統領者。
3)旁觀者。傳統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不會過多參與節目,而更像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存在,既不過多評價嘉賓,也不過多闡釋觀點。
3 融媒背景下綜藝節目主持人角色的多元發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綜藝節目敘事形式的多維發展,以及傳受關系的轉型都影響著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定位,主持人的角色隨之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3.1 主持人角色隱匿化
綜藝節目敘事形式的多維發展,使節目通過各元素間的作用、各環節間的嵌套帶給受眾沉浸式的體驗,因此主持人角色趨于“隱匿化”,體現為主持人稱謂隱匿化與主持人身份隱匿化。
1)主持人稱謂隱匿化。主持人在綜藝類節目中的稱謂悄然變化,“講解員”“導師”等都在節目中承擔、發揮主持人的責任和功能。
如《國家寶藏》的“001號講解員”的張國立,從一出場就帶有主持人的屬性,但“001號講解員”的稱謂,更能給人一種隨之置身于博物館里,感受中國寶藏魅力的真實情境感,并突出了他是貫穿節目始終的引導者。主持人的稱謂隱匿化,被諸如《聲臨其境》中的“發聲者”、《我是歌手》中的“串講人”、《爸爸去哪兒》中的“村長”等故事感較強的稱謂所取代,一定程度上能讓主持人與節目更好地融為一體,成為媒介融合趨勢下的一種走向。
2)主持人身份隱匿化。融媒背景下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角色也趨于與節目中的其他角色相互融合,只要發揮著駕馭掌控節目進程作用的人,都或隱或現地扮演著主持人的角色。
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形式上的主持人是華少,而貫穿節目始終、調動節目氣氛、推進節目進程、完成節目敘事的角色,實際是“導師”,他們履行真正意義上“主持人”的職責。主持人身份的隱匿化,在敘事多維的綜藝節目中愈發常見,帶有不同標簽的角色,都可能是潛在的主持人。
3.2 主持人身份角色化
1)專家型的主導者。傳統綜藝節目中主持人作為報幕員的簡單串聯,其說服力、影響力都是無法滿足融媒語境下綜藝節目傳播效果的。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主持人,往往能在趨于細分的節目中更加游刃有余,專家型的“跨界”主持人成為新看點,主導著綜藝節目的行進過程。
比如《我是歌手》中跨界主持的參賽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帶有主持人屬性的“導師”,他們之所以可以通過交互式的點評駕馭掌控節目的進程、節奏,就是因為他們在音樂專業領域有自己的成績和建樹,更知道面對節目中的各種情境,如何把握自己的話語權力,從而成為節目中符號性、標識化的主導者。
2)組織型的掌控者。當下綜藝節目多維化的形態發展也促使參與節目人員的身份、數量趨于復雜化,因此如何在多方溝通中進行駕馭,組織掌控住節目局面,對于主持人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如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中,辯手有時會有情緒極端或觀點偏激的表現,馬東作為主持人有理有據、有的放矢地將各個辯手、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使節目在觀點的碰撞之下引發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再比如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中,“超能力”的選手以及觀察員、國際評委、科學判官、科學助理等角色的設置,還有晉級賽、挑戰賽、中外PK賽等流程的安排,對主持人組織、掌控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蔣昌建深厚知識積淀支撐下敏銳的洞察力、靈活的應變力,使其將節目駕馭得跌宕起伏。
3)調解型的參與者。在如今綜藝節目最大化追求“真”與“秀”的趨勢下,主持人作為參與者帶受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感受,并在節目有意制造的沖突中發揮其調解作用,也成為一種趨勢。
如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場景的突破要求主持人何炅真正參與到節目所設定的田園生活情境中,與嘉賓一起插秧、采蜜、生火等。而當節目中出現沖突點的時候,他又發揮其調解作用,推動節目能夠按預期設計正常進行。
4 由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角色轉型看其素養需求
1)擁有專門知識背景。在《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聲臨其境》中,我們看到,正是主持人在其節目所涉及的內容領域有超凡脫俗的表現,才能在節目行進過程中游刃有余地駕馭掌控,也才讓節目更有看點、更具深度。
2)具備編導意識能力?!镀孑庹f》《最強大腦》等節目中,我們看到,在多維的敘事形式下,主持人要懂得如何協調組織整個節目流程,并在復雜的交互場景中處理好多方之間的關系,這種控場、分配能力、以及遇到問題時的臨場應變能力,都要基于編導素養。
3)掌握言語交際策略。無論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如何變化,都要通過有聲語言表達駕馭掌控節目進程。面對多維、復雜的交互場景,要不著痕跡地予以引導,要求主持人善用平實、自然的話語策略完成節目中與多方人員之間的交際,保證節目在兼具真實性、沖突性的前提下順利進行。
5 結束語
在傳統模式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充當著報幕員、統領者、旁觀者的角色,而在當下追求真實情境下戲劇性效果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無論是稱謂還是身份,都出現了“隱匿化”現象,主持人的角色延拓為專家型的主導者、組織型的掌控者、調解型的參與者。主持人角色轉型的趨勢,要求其擁有專門的知識背景、編導的意識能力,并掌握言語交際的策略??傊诿綍r代,主持人應該用更加開放的姿態去迎接社會結構、媒介生態、節目創新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
參考文獻
[1]李洪巖.多維傳播語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與拓展[J].現代傳播,2013(8):87-90.
[2]王秋碩.電視真人秀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弱化與身份重構[J].中國電視,2017(1):69-73.
[3]鄧麗君.融媒視域下我國傳播主體功能和角色的延拓[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8).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跨界主持現象研究——基于媒介文化的視域”(編號:YG2013110)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媒介文學文本轉型與功能研究”(編號:14CZW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于 琳,講師,主要從事有聲語言傳播藝術的教學和研究。
林 琳,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