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差異是阻礙跨文化交流交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能夠將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反映出來,尤其是語言中的習語,在反映文化差異時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因此,在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活動時,應當重點關注漢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從文化入手進行習語教學,引導學生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進行全面了解。文章主要探討漢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漢英習語 文化差異 對外漢語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03-01
引言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歷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這些文化之間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東西方文化。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既要對世界主流文化進行吸收,還要加強與亞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語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礎,文化交流離不開語言。在長期使用某種語言后固定形成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被稱為習語。諺語、成語以及歇后語等都屬于習語。不同國家和民族存在不同的認知模式、價值體系、歷史文化、地理特征等,因此習語也是千差萬別的,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時應加以關注。
一、習語的特征
(一)歷史性
習語是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F階段人們日常使用的習語歷史悠久,因此許多習語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比如:過去西方國家有著發達的航海事業,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all at sea(瞠目結舌)等習語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此外,西方重視宗教,宗教故事衍生出一部分習語,如an apple of discord(禍根)。在漢語文化中,大部分習語沿用過去的語法,這是習語結構上體現出來的歷史性,如何去何從、唯利是圖等[1]。
(二)整體性
對習語進行拆分后,每個部分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根據拆分后的詞語往往很難推斷出習語原本的含義,因此需要從整體上對習語的含義進行把握。例如,英語中“fat cat”這句習語原本的含義是“大款”,但是拆分后則成為“肥胖”和“貓”兩個詞。除此之外,習語的結構是約定俗成的,不可隨意替換,也不能進行成分的增減。
(三)民族性
作為語言的精華,習語能夠將一個民族的其語言文化特色充分反映出來,不僅如此,習語還涉及到一個民族的宗教歷史、生活習俗、社會習慣等。由于漢英民族之間存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對于同一種事物,兩個民族在表達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比如:英語用“like mushroom”來表示新生事物迅速發展和涌現,而漢語中采用的表達方式為“雨后春筍”,盡管都是比喻的方式,但是喻體各不相同。
二、對外漢語習語教學策略
(一)文化專題講座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可以系統劃分中國文化,如劃分為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認知模式等幾個專題,在專題教學過程中融入相應的習語。在講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時,可以介紹“半路出家”、“聚沙成塔”、“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佛教相關習語;在講述中國歷史文化時,也可介紹相關習語,如“風聲鶴唳”、“一言九鼎”等。教師在文化課講授過程中,應當注重語言表達方式,做得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從小處入手。由于中國習語含義豐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循序漸進,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習語[2]。
(二)開展文化經驗交流會
在開展對外漢語習語教學活動時,不同國家的學生通過講述各自的語言學習經歷,對習語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比如:某位教師在評價留學生的優秀作文時使用“文不加點”這個成語,學生在看到評語后感到困惑,認為自己的文章明明有標點,老師為什么說沒有標點呢?之后才明白,“文不加點”的含義并非文章沒有標點,而是形容才思敏捷,下筆成章。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中加深理解,從而實現漢語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與漢語母語者交流,這樣一來,針對因漢英習語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差異,學生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3]。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語言差異。漢英習語的文化差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習語運用的正確與否是衡量留學生漢語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教師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首先要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著較為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習語,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以培養,調動廣大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嘉璐.試論漢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問題[J].農家參謀,2018(03):155.
[2]趙云.大學英語習語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英語廣場,2016(10):117-118.
[3]萬書霞,包威.跨文化交際中習語語用失誤成因及教學對策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5):140-144.
作者簡介:
周瑾(1986-),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