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馬 林
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產業發展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必須要進行對接。然而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汽車專業教學具有實踐性強,技能要求高的特點,汽車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體現在教材及教師傳授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學生如果只學到教材與教師所提供的知識與技能,實際上是無法應對未來工作崗位中變化和不確定問題的挑戰的。既然學校所學的汽修知識與技能并不能絕對準確無誤地概括汽修的所有問題,那么就應該給學生一種對任何汽修活動或問題解決都實用的方法。通過幾年的研究,應用做學融合的教育理論,采用“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根據生產任務的“做事”流程設計教學內容和課程模塊,使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實踐證明“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模式非常適合汽車類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是實用并有效的。
“手腦并用、做學合一”是源自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內涵要義是服務社會、注重實用、注重技能、手腦聯動、做學合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表述為: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在做中教、做中學,做學教是一件事,核心是“做”,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在實踐中教理論,在運用中學技術。
“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下,知識與技能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一定的技能訓練,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而獲得的。教學內容的設計要考慮有利于學生的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是教學內容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就汽車專業而言,就是將整體的技能與知識教學從書本轉向真實的實訓場所,創設真實的汽修情境,在真實的汽修情境中學習。學生最終要獲得的并不是教師曾經教過的技能,而是形成一種自主完成汽修工作的專業技能,當一個學生既掌握了教師所教的每一個知識點與關鍵技能,又形成了對汽修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能在汽修實踐中自己完成任務時,這就說明學生形成了對相關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做、學、講、練”一體化教學通過分析汽車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做事的流程開發以行動過程為導向的“做案”,以具體的項目任務為載體,完成教學內容的設計。以汽車專業的核心課程《汽車發動機構造與檢修》為例,傳統的教學中以發動機兩大機構、五大系統為主線進行,而在“做、學、講、練”一體化教學中,打破原有的框架體系,以具體的維修案例設計項目,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主線,按照“做事”的流程進行教學設計,并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圍繞汽車發動機異響、發動機氣缸壓力不足、發動機不能起動、發動機怠速不穩易熄火、發動機機油壓力異常、發動機冷卻系統工作異常6個典型項目任務,設計教學情境,開發做案、學案,完成教學內容的選取。
根據選取的典型工作任務,把相關知識點與具體的項目任務進行融合,并梳理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劃分出學習情境,每個情境作為一個工作任務。學生一改以往的學習模式,轉變為解決某一具體問題而尋找方案。當學生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其舊的技能維修能力體系需要對各種能力要素重新進行調整,要么順利解決問題,要么形成一種新的技能方案去解決新問題。在一些復雜的技能學習過程中,往往僅靠學生個體努力的自主技能學習是不夠的,這時課程的教學方法就實現了由傳統教師講授型轉變為教師引導型和學生探索型為主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實踐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汽車發動機異響的故障檢修為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中,包括典型維修案例描述及項目任務,其中具體的項目任務包括5個方面內容:檢查活塞銷異響,檢查連桿軸承異響、主軸承異響,檢查發動機敲缸,檢查氣門異響、氣門座異響,檢查氣門彈簧異響、液壓挺住異響。而每個具體的項目任務又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學習情境組成,在檢查發動機敲缸的項目任務中,設計了兩個教學情境:發動機敲缸的原因探究、如何診斷發動機是否敲缸。在整個教學內容的組織過程中,以實際的汽修工作過程為主線,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材的思想,加強了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汽修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中心,教師的活動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學習與實踐,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做”,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是以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師創設與實際一致或相似的學習情境,模擬汽車維修企業召開晨會的形式,布置工作任務,明確目標、步驟、要求等關鍵信息,學生根據“做”案所提供的作業流程,完成項目任務。下面以拆卸火花塞為例,說明做案中如何給學生安排作業流程并進行操作。
在“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技能間聯系的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做”的內容。同時組織開展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學習問題進行資料搜集與分析,即完成“學”的部分。在“講”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假設并加以驗證,事實上,通過小組合作,不僅能夠更好地完成技能訓練的任務,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的技能學習更加明確,教師的教學效率更高,消除了傳統汽修技能教學中一個教師面對多個學生時難以有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的弊端。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協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無形中會鍛煉他們的職業素養與品格。最后,按照作業流程表的要求進行實踐操作,在此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練”的部分。

表1 拆卸火花塞作業流程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知識與技能形成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與技能的示范者。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激勵協作等方式,營造自主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探索與求知的欲望,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學習知識與掌握技能的目的。實踐證明,在汽車專業教學中應用做學融合教育理論是可行的,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想真正達到預期效果,還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首先,教學環境要向企業工作環境看齊,營造真實的工作情境,建立理實一體化的教學車間,按照“做、學、講、練”一體化教學要求,“做”與“學”手段一體化,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職業要求一體化教學的授課方式,將教學車間劃分為:理論學習區、拆裝實習區、診斷檢測區、整車實習區,并在每個功能區配備相應的設備,真正實現做學融合。
其次,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對教師而言,“做、學、講、練”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備課時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以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同時要不斷開發和完善各類項目任務、教學情境,因此必須要組建教學團隊,凝聚團隊合力,共同實施課程開發與教學。
做學融合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汽車專業教學過程中落實“做”字當頭、“學”貫始終、相機而“教”的基本思想,使學生的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增強了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對汽車專業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二五”規劃課題(由馬林主持,課題編號為15SEW-Y-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