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楚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政部,廣西 南寧 530003)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德育,高校是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高校德育就是一種價值澄清,德育方法的選擇是其中的銜接點,對大學生德育方法的梳理有助于加強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方法是德育實施的手段,德育方法形式多樣,對德育方法的歸類認識,有助于對德育方法的選擇和靈活運用。
德育方法的類型從方法體系上看。梁建鋒從具體方法的不同屬性將德育方法體系分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思想方法在德育過程中起引領作用,它針對實施德育工作的教育者,使教育者明確德育過程中的分階段目標。工作方法為思想方法提供具體的實施方法,是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王巖以高校德育方法體系中不同環節,將德育方法分為施教方法和測評方法[2]。施教方法指在具體的高校情境中如何進行德育,如何使得他們接受、認同主流價值觀;測評方法為衡量教育客體在德育目的的達標程度,兩者相互影響,協同作用。
德育方法按其抽象程度概括,有方法論意義上的德育方法,具體的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方法論意義上強調啟迪、塑造、雕琢,以系統或綜合的觀點整體衡量。具體的德育方法以情感、思維、理想、行為、修養作為突破點,強調受教育者的認知和行為變化[3]。
以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機制可將德育方法分成暗示教育和明示教育兩類。這兩種方法強調教育者的指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4]。
從德育資源運用中德育方法分為以下四類,以語言作為依托,以外顯行為為主,從內心體驗,強調環境陶冶作用[5]。
以上,大學生德育方法的類型主要從實施德育的主體選擇,德育對象的接受程度,德育的影響結果來區分。筆者認為從德育方法選擇的側重點來看都是希望德育主體在思想和行為上能將德育的價值目標內化為個人行為動力,從而取得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過程中要以德育目的作為檢驗德育效果的關鍵。德育目的集中反映時代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如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德育目標是德育目的的具體化,如我國各類學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中,針對不同階段的學校,針對學校開設的不同專業,因材施教。
以國家的整體意志為側重點,通過國家制定和頒布,是我們德育目的的突出表現。在《小學德育大綱》(1993年),《中學德育大綱》(1995年)列出中小學德育的目的,大學德育的目的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中提出大學生德育的過程要貫穿社會生活,重視他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養成。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表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強調了高校教育中德育的育人作用。
大學生德育方法的目標由于大學生的年齡特征與中小學生不同,在大學階段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尤為重視大學生德育。筆者認為大學生德育方法的目標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強調社會、職業和家庭的三者聯系,大學階段時間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大學生仍覺得自己“未成年”,忽略對周圍的關注,應當引導大學生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重視。二是將道德實踐生活化,潛移默化地融于學習和生活中。三是培養大學生跟其年齡相符合的文明行為,進行公民意識導向。
我國高校德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導,重視實踐教學的相輔作用,國家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種方式制定高校德育總體要求。例如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中提出課堂教學要做到“三貼近”,以形式多樣為學生所接受的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從國家層面上看,我們既要重視受教育者的德育認知也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變化,如何使德育方法最終達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國家制定德育方法要求的時候避免出現“過急”的達成,要求教師要從學生主體出發,想他們之所想,回應他們的道德困惑,引導他們進行道德思考。德育方法的要求不能盲目,不能只求過程而不關注效率,又不能過于帶有目的性而影響了受教育者認為德育就是“大而全”。在教育者選擇德育方法的時候,我們還是要以受教育者道德行為的塑造作為出發點,使德育工作更具有溫度和深度。
[1]梁建鋒.美國教育[M].合肥:我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22.
[2]王巖.中美高校德育方法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6.
[3]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0.
[4]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劉秋梅.學校德育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