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磊
(哈爾濱商業大學外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慕課的英文全拼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即“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從英文全拼中可看出,它主要依靠的是現代信息技術,擁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并通過數字化的教育平臺和遠程教學實現資源的共享。慕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有利也有弊,筆者通過具體的分析來論述利和弊。
慕課的出現是現代化的產物。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高等學府更應該緊跟著時代的發展,毫無疑問的是,它的出現確實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慕課時代的到來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弊端具有彌補的作用。一方面,筆者通過探討慕課的優點,來論述它對英語教學有利的一面。(一)配備齊全。慕課教學是源于美國高校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這種網絡在線教學配備齊全。作業批改、輔助性學習管理,學生可以在網上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進行學習,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接受一定的考試才能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擁有完備的教育流程。配備齊全的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固定的單一授課內容,空間和時間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對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幫助。(二)擁有最一流的教學團隊。慕課教育的教學資源是國際上一流的專業名師,擁有得到世界承認的學術水平。這對于大學英語學習具有很大的好處。我們知道,英語是外來語,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學英語教師的教授遠遠不能滿足我們對外國文化的興趣,所以慕課教學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通過向國外的名師來學習英語,了解外國文化,學習更多的英語知識。(三)慕課具有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傳統大學課堂都是一節課五十分鐘,由教授一人面對大課堂向學生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大多數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慕課很好的彌補了這一缺陷。學習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每一節小視頻的時間也多為十幾分鐘,每一節也多以教授一個小知識點為主,這很好的集中了學習的注意力,更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慕課教學的這些優點很好的彌補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足,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幫助作用。
另一方面,慕課教學提高了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論述。(一)從教師角度來看,慕課教學把老師從繁重的課業教學中解放出來,通過慕課,學生和老師可以通過網上互相探討完成學習任務。除此之外,還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英語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一流大師的教學,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二)從學生的角度來談,慕課教學很好的改變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惑,通過網上交流,解決問題。英語學習,更注重的是口語,所以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國外的網絡資源平臺,學習標準的美式英語或者英式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慕課時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的幫助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整個英語教學的效率。
慕課教學是科技的產物,更準確的來講,主導的是個性化教學方式。筆者通過查閱相關的論文資料,慕課教學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有利影響最多,而對于這一獨特的授課模式的不利因素探討甚少。筆者通過三個方面來論述慕課教學對當下英語教育的不利影響。(一)慕課教學方式不易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大學不同于高中,很多的知識多要學生自主學習獲得。而慕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自主性,學生也不用去教室,只需要在網上平臺聽老師的課。這對于沒有很好的自制能力的學生來說,并無好處。松散的授課方式只會滋生懶惰的行為。所以接受的對象只是一小部分學生。筆者查閱相關資料,慕課教學中英語課程所選的比例不到10%,對于優秀的英語授課,很多的大學生并不適應,所以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也不是很明顯。(二)慕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不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英語教學重在聽說讀寫,慕課教學只是一種網上視頻學習,不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對于大學英語課教學,學生的說英語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慕課教學省略了這一關鍵的一步,只會聽不會說,學到的也只是啞巴英語。其次,語言障礙并不是一下就能夠解決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點撥,以及教師與學生共同的交流這都是慕課所無法比擬的。(三)慕課教學對于英語教師形成很大的危機感。慕課有一流的英語教學團隊,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通過慕課來教學,那么大學英語老師的教學便沒有了意義。慕課的英語教學是國內外最一流的團隊,在和他們的比較下,教師的全部注意力便集中在向他們的學習上,這并不利于新的教學思想的出現,只是帶給教師太大的壓力與危機感。所以,慕課教學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并不都是有利的一面,同樣也有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慕課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著雙面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的了解慕課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化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1]秦雅蘭.慕課時代背景下如何進行大學英語教學[J].校園英語,2017(52):43.
[2]孫建光,朱建新.“慕課”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17(19):6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