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琦
(漢口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確立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解決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只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其它問題才能得到基本解決,這種認識是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的。
改革開放40年,國家的變化是人們有目共睹的,1997年和1999年分別使香港和澳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以另一種形象和氣勢出現在世人眼前;2003年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2011年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另外,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方面更是變化顯著,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并接軌國際市場,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和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
我國經過40年的發展,再來看主要矛盾中的“落后的生產力”這個表述已經與現實情況不完全相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物質短缺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和文化需求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如果再用“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描述今天的中國,顯然不太合適。
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所以,“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種較為概括性的表述,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21世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換是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國情新變化得出的重要結論,是對中國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做出的精確判斷。
從恢復高考至今,大學生的生活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大學生活可以說是相對單一的,教室上課,食堂吃飯,寢室休息,學生獲取的知識和信息的途徑都非常的固定的模式,相對來說,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幅度也就并不大,學生是真的處于與外界社會相對隔離的象牙塔中,而現在的學生所處的環境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電腦和網絡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前所未有的增多,隨著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價值觀尚未成熟,卻要迎接著海量的、良莠不齊的信息渲染,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來自不同發展水平地區的學生還需要面臨著嶄新的校園環境以及人際之間的考驗,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波動難免會出現較大的起伏。
以前大學生都希望在學校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畢業能找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他們的目標是相對明確的。再者,由于當時社會物質的短缺,人們的貧富差距不大,大學生的物質消費也相差不大,所以也從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大學生的攀比心理。
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拉大,造成一部分大學生把高物質消費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還有的學生并未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就被家長送到學校來,連選擇專業都是家長替他們拿主意,這些學生往往是在被動接受家長安排的一切,所以他們會感覺生活毫無意義,甚至最后會在漫無目的和毫無意義的大學生活中,選擇逃避或沉迷于虛幻世界,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呈現的是多元化趨勢。
幾十年來,學生從生活到思想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是我們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要抓住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撫和疏導,鼓勵他們勇敢堅強地去面對人生的逆境,重視黨中央重要會議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時用最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意識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與自己今后的前途和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因此,在我看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新的困難,即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日益增強的自主意識與高校相對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之間的矛盾,我們在實施教育管理時必須克服當前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將人文主義思想滲透到日常的教育中去,實現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有效結合、結合學生特點進行教育,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與人格教育,培養出杰出的人才,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于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延邊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