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實驗小學 楊啟響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自新課改以來,小學數學越來越推崇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它能夠使學生深刻地領悟要髓,培養學生積極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多數小學生的自控能力還是比較差的,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一定的指導,對于數學這種比較抽象的學科處在比較懵懂的階段,長此以往便會對數學這門功課產生抵觸、厭惡心理。愛玩是所有小學生的天性,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耳提面命地要求學生進行機械式學習,許多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便會跟不上進度,在這個以教師為指導的課堂上,學生面對教師嚴肅的面孔感到惶恐心驚,不能有效學習。如果教師能夠以生活為開頭,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生活興趣等引人深入,那么這個課堂必定是充滿活力的。有了共同的生活語言,才能使得學生在更加輕松的狀態下學習。數學的靈感有很多是來自平常的生活,也有很多的生活難題可以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只要平時能夠用數學的眼光來衡量,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因此,教師要能夠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在課堂上讓學生的學習得輕松自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其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解決一些基礎性的問題,所以將一些復雜煩瑣的數學問題簡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加隨心所欲。
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常常要學生直接說出題目的答案,往往許多學生只會蒙混過關、敷衍了事,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為了增進師生的交流,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邏輯思路,教師要適當導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從生活瑣事出發,在生活瑣事中巧用數學原理,達到啟迪學生思維,獲得信息反饋的效果,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教師在教授圖形知識的時候,可以提問學生相關的圖形實物,讓學生有效地發現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從而提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地去探索,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圓形、三角形之間的區別是什么?生活中是圓形的東西有什么?是三角形的有什么?這些問題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待學生的興致一來便可以深入指導:為什么汽車的輪胎是圓形的而不是三角形的?為什么衣架是三角形的而不是圓形的?這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一會再開始提問,倘若學生一時半會回答不出來,那么教師就要悉心引導,一步一步為學生解答,從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隨后再引入新課。
要讓學生對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理解得更加通透,增強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好感,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沖動,導入生活元素是一個不二之選。例如在學習分數這個知識時,相信許多小學生定是理解不了這些文縐縐的字眼,這時教師就要導入生活元素了,把抽象思維問題簡化,比如:在分數里面,分子在上面,分母在下面。大家有沒有騎在媽媽的肩上叫媽媽舉高高?分數就是兒子騎在媽媽肩上的意思,隨后教師再一步步深入引導,把問題一一解決,定會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課堂上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是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而且會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加深記憶,幫助學生把一些抽象性的數學問題掌握得更加通透,解放局限性思維,同時又能增添課堂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圓周率這個知識的時候,相信有不少同學會被這種高度抽象的圖形知識所局限,為了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先讓學生拿出一個圓環和一條繩子,把繩子繞著圓環的周長轉一圈,剪掉多余的,然后在圓環上面找一個點,再沿這個圓環的直徑拉直3次,這時會發現這條繩子在沿直徑拉直3次以后還會剩下一點點,之后再告訴學生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除以圓的直徑,約等于3.14……,無論用多大或多小的圓進行測量,都是這個結果,以此引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追求心理,更可以讓學生深刻記住圓周率的公式。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有利于加深小學生對小學階段抽象性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課本上的內容有很多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師能夠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