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栟茶小學 顧季紅
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在教學當中要注重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可以通過拓展課本之外的習題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讓他們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通過拓展課外習題資源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本文從反思習慣、適時留白、實踐活動這三個方面去討論如何通過拓展課外習題資源來提升教學有效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讓學生養成一種反思自我的習慣,在學習中不斷反思自己出現的問題,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對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進,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
例如,我們在講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認識分數”這一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點以后,拓展以下習題:首先,我們讓學生回憶平均分配:把6個月餅成兩份,有多種分法,兩邊一樣多的叫什么?引導出平均分的概念。再讓學生快速搶答:1個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這時學生們會說半個,那么半個怎樣表示呢?這時我們引出分數的概念,讓學生自己反思總結。然后我們重點介紹分數的讀法、寫法和各部分名稱,讓學生們在前面的習題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分數的使用。接下來要創造分數的深化理解,給學生拋出習題:還能用一張紙折出更多的幾分之一嗎?學生操作后,老師解答:有的同學折出了1/4,那么有幾個1/4呢?如果我想得到1/100呢?這個習題就會引導學生自己反思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在反思過程中也會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我們在授課后,要讓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更好地理解所學到的知識,并且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在的教學模式許多都是填鴨式,老師在課堂上只顧一味講授課本知識,學生們不能真正理解所學到的知識,不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當中,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我們可以在授課后適時留白,拓展習題,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講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統計”這一課中,教師們在講了這一課題的知識點以后,給學生們留一個“你能跳多遠”的實踐活動習題,讓學生在課后探究。學生們一般不會有一致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用左腳跳得遠,有人認為用右腳跳得遠,更有人認為用雙腳跳得最遠。學生們都希望個人跳一跳,測一測。教師這時可以讓學生們實踐跳遠,每人用不同的方法跳。測量得出的結果是多少厘米,將結果進行統計,分別做三張表:左腳跳的測量結果,右腳跳的測量結果,雙腳跳的測量結果,并且將所有的數據統計其中。教師讓學生們進行討論,總結這些跳遠數據,得出哪種方式能跳得最遠,而且求出所有學生的平均成績,教師對學生的分析結果進行講評。這樣做,學生們的統計能力能在自己探究總結和做出表格中逐漸增強,這樣學生也更好地參與到了我們的教學當中。
我們在教學當中要多向學生們留下問題,讓學生們進行探究,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會獨立思考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能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也能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我們在授課過程中要實踐結合理論進行教學,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而且小學數學的抽象思維大都蘊藏在數學規則和原理當中,這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課堂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動手操作,強化對知識的應用。
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元、角、分”這一課中,在學生們學習了“元、角、分”這一課題之后,可以設計一次課堂實踐活動習題:商品交易。首先準備一些1元錢,5角錢,1分錢,將學生分為幾組,給每組一定數量的錢,老師準備一些文具用品進行標價,一個練習本5角錢,一根碳素筆1元錢,一個小橡皮1角錢,一根鉛筆5分錢。讓學生們購買,自己進行交易。在學生們自己動手過程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教授1元=10角,1角=10分,學生們在游戲中就了解了這些知識,這樣也能增強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并且這樣學生們可以將自己學到的理論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多設定這種實踐活動,更能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為老師,我們要多拓展這種實踐活動,將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轉變成具有實踐性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知識,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以上三種方式都是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指導者、決策者、創造者,更是學生們學習數學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所以我們老師要多反思,多總結,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用拓展課外習題的方式來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