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陸洪閘小學 周新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生本課堂是我們需要秉承的基本原則,在實際教學中,在出現預設和實際情況不符的情況時,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站在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角度來推進課堂教學,所以說教學是一門藝術,是需要我們不斷變化視角的,是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主動調整,推動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教材是依據教學大綱編寫的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學習材料,但是這樣的材料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有不同的切入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來承載學生的數學學習。
例如“認識小數”的教學,蘇教版教材中提供的學習材料是度量課桌的長度,用0.8米這樣的一位小數來表示,讓學生根據實際經驗來體會“0.8米”的含義,進而體會一位小數的含義。這樣的學習材料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生在測量身高時也經常會接觸到用米和厘米做單位的情況,如果用“米”做單位,出現的就是小數。但是這個材料也有兩點缺陷,一是學生熟悉的其實是兩位小數,比如“1.35米”,學生知道是135厘米,而1.7米是多少厘米,學生就缺乏必要的認識了,二是學生對此只是初步接觸,對于為什么是這樣還不夠熟悉。出于這兩點思考,我在教學時變化了教學材料,從學生更為熟悉的價錢入手,出示“0.5元”“0.9元”這樣的小數,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并嘗試在正方形中表示出這樣的小數,學生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這樣的小數也更容易一些。
在這個案例中,我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出發,用他們更熟悉的學習材料代替了原有教材中的材料,給了學生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的數學領悟的基礎更牢靠,這樣的嘗試應該是有價值的。
在預設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必然要考慮到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還需要去探究什么,教學的重點、難點應該擺放在什么地方等等,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需要有較強的掌控課堂的能力,一旦學生的表現超過我們的預設,我們應該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推動他們課堂學習的深入。
例如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我從分蛋糕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半個”就是“1/2”,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分母和分子的含義,在從“1/2”這個分數拓展開來的時候,我給出的問題是:“用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你還能表示出哪些分數?”大部分學生折出的分數是1/4、1/8等等,也有學生的答案與眾不同,他們提出可以表示出“2/4”“3/4”之類的分數。對此,一些學生表示贊同,一些學生持懷疑態度,根據學生的反應,我覺得可以在這個問題上花點功夫,于是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中,學生對于這樣的分數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能從分數的意義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分子和分母的含義,也找到了這些分數與1/4之間的關系。
雖然認識幾分之幾不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教學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是兩課時),但是在學生出現這樣的分數時,我沒有刻意回避,而是引導學生探析分數的含義,這樣就將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推向了較高層次,促進學生從分數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問題,探究分數的實質,這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是有益的。
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學習平淡無奇,而是要經常給學生以挑戰,給學生意外,讓他們不知道教師下一步會做什么,這樣學生才能跳出迎合教師“胃口”的怪圈。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除了精心預設之外,我們還要戰勝自我,改變原有的習慣,保持學生的新鮮感。
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單元復習的時候,我給學生準備了一些判斷題,在準備出示這些問題讓學生練習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些學生在給出自己的答案之前總是習慣性地看周圍學生的手勢,于是我靈機一動,請學生閉上眼睛,將右手舉過頭頂,然后聽教師報出的問題,經過簡短的思考后給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做法讓學生感到新鮮,而且學生失去了依靠,必須要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更關鍵的是,因為不知道同意自己意見的學生有多少,也看不到教師的表情,學生在之后的交流中能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為他們深入探析問題打好了基礎。
雖然只是一個細節的變化,但是學生因此受益匪淺,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嘗試教學方式的調整和優化,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接受挑戰。
總之,數學課堂應當是靈動的,是不斷調整、不斷變化的,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學生會更適應,更好地融合到課堂學習中,學生的真實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