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新區初級中學 張愛群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初中數學的內容更加注重邏輯、空間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初中數學教學也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該階段是為高中、大學打基礎的階段,如果此時沒有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易使學生出現抵觸心理,便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無法體現出其主體地位。所以,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中積極使用問題導入教學,使學生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便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問題導學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進行切實的教學前采用情境或者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導入課程內容的學習,逐漸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問題作為引導,教師可以更加方便地引入課程知識,且學生也能借助提出的提問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探討。因此問題導學法已經在中小學中廣泛應用。
問題導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響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提高教學效果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教師通過問題導學法進行教學,能夠十分便捷地導入課程的內容,并且與傳統的生硬導入、機械講授相比,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并且能夠借助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此,學生學起習來會更加主動,效率會更高,對老師來講,教學效果同樣會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問題導學法,學生不僅在學習中成為主體,更可以通過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問題拓展知識視野,打開思維。老師會借助問題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探討,逐漸培養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基本知識得到了提升,基本技能也有很大的改觀,由此,綜合能力都有了不同的發展。
一堂好課的開始便是導入環節,只有導入時具有足夠的啟發性,能夠切實地將學生引入課堂中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主性。所以,課程的導入十分重要,通過問題導學法進行導入時必須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教學目標指導著一堂課的正常運行,導入的問題必須要遵循教學目標的指引,不可以偏離主線。另外,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內容來實現的,所以導入的問題不僅要符合目標的要求,也要以課程內容作為基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抓住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圖形的平移”的教學過程中,想要導入本課的教學,就必須著眼于本課內容的基礎性。如可以提出問題:圖形平移的概念是什么?圖形平移需要哪些條件?如此就能針對性地導入本課的基本學習,提出的問題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不會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也避免了問題超綱,使問題的預期答案難以獲取。
問題導學法的核心并不僅僅是向學生拋出一個個問題,或者僅僅借助幾個基本問題導入課程的學習,最主要的是教師能夠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拋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思考和學習。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傳遞給學生,由此這一階段的問題必須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將數學中的知識內容和原理等引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教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通過一步一步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思考過后,教師指出其中的知識點加以鞏固。這種教學法不僅能夠使學生在教師引導的狀態下逐漸提升自主學習的主導型,還可以不斷鍛煉自身的探索能力。
例如,在進行單項式和多項式的教學時,首先拋出最基礎的問題,比如:什么是代數式?不僅鞏固了之前所學的內容,也聯結新內容,進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回憶寫出有關的代數式,并從中找出異同點。如此便引導了學生的思考,并且還鍛煉了實踐能力。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老師最終指出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特性,最終得出兩者的概念。這樣一堂初中數學課就在老師與學生的不斷提問思考中完成,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使學生在不斷的鍛煉中學到了應該掌握的知識。
課程教學完成后并不代表著結束,課后鞏固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課后的問題也十分關鍵,必須具有反思性,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鞏固的效果。課后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當然,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后練習作業,與題海戰術有著極大的區別。問題導學法課后提出的問題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方式來加深知識的學習,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以此來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進行概率的教學時,學習完概率的基本知識后,可以向學生提問:課下,自己或者小組拋一枚硬幣100次,硬幣正面和背面朝上分別會出現多少次?怎樣用概率來表示?這種課后提問,既結合了所學的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和合作能力。
總之,問題導學法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展現出新課改的訴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既可以高效地學到應該掌握的知識,又可以提升學習興趣和數學邏輯思維,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