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石港小學 許美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學習十分重要,數學探究學習是經過教學實踐驗證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數學的方式。但是,現在很多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數學探究學習存在“探而不究”的形式化現象,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低效化。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反饋課堂信息的有效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有效提問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能夠全面燃起他們主動探究的熱情,確保數學探究的效度。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在組織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因為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探究能力普遍較弱,教師如果不對其進行引領,有可能致使他們迷失學習的方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規律,要能夠基于規律展開更深層面的研究和思考,準確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推進學生數學探究學習的進程。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一位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了如下三個等式:然后向學生提問:“大家仔細觀察這三個等式,從左往右看,你能夠從中發現什么?在這些分數中,分子和分母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如果從右向左看,你又能夠從中發現什么?分子和分母發生了哪些改變?”教師通過這一提問,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于這三組分數,并引發深入思考。如果觀察順序是從左向右,可以發現分子和分母是與相同的數字相乘;如果觀察順序是從右向左,可以發現分子和分母分別除以了相同的數字。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必然能夠為接下來分數基本性質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上述教學案例中,在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選擇了恰當的契機并設置了有效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也使學生自主掌握了相關知識,展開了有效的數學探究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當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操作探究的過程中內化數學知識。小學生的數學操作學習往往會停留于表面,此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反思性提問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以此促進他們數學學習的深刻化。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首先向學生分別介紹了長方形以及正方形各自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從不透明的袋子中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當然,這個袋子中還裝有其他圖形,比如圓形、三角形等。
我先邀請幾名同學走上講臺,從這個不透明的袋子中分別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連續幾個同學都能夠準確地從這個袋子中摸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問:為什么沒有人摸出圓形呢?
生1:因為不管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都是有棱角的,但是圓形是光滑的。
師:那么三角形呢?它也有棱角呀!
生2:它們邊的數量不同,三角形是三條邊,而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條邊,而且角的個數也不同。
師:那么,大家現在是否了解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具備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3:首先它們都有四個角,都為直角,而且都有四條邊。
生4:對于長方形來說,對邊是兩兩平行且相等的,對于正方形而言,四條邊一樣長。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選擇“摸圖形”這個游戲幫助學生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典型特征,同時基于此展開反思性提問,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提升至抽象層面,學生深化了解認知。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提問時進行留白,給學生留下數學思考的空間,這樣學生才會有數學探究的空間,從而促成他們數學探究學習的高效化。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一位教師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如四條邊、四個角、對邊以及對角等等,組織學生開展“搭一搭”的數學活動,在學生自主完成之后,由教師對這一過程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如下引導:通過搭一搭這個活動,你覺得要搭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怎么搭很關鍵?生1:我認為首先要搭好長方形,然后輕輕地在對角兩頭拉一下。生2:首先需要找出4根對邊完全相等的小棒……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展開深入學習,既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也完善了對圖形特征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深化認知。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并且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因此,小學生開展的數學探究學習就具有個性化,從而引導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有效把握相關的數學學習內容。
總之,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加大對提問的重視,同時也要充分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必須要合理設計有效的提問,既要關注問題的形式,也要把握提問的恰當時機,這樣才有可能保障問題的效度,才能夠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高效的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