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新區實驗小學 諸葛倩倩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練習的設計,大搞“題海戰術”,讓學生進行機械、重復的練習,學生苦不堪言,毫無學習熱情可言,長此以往,必將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活動為主戰場,以思維為切入點,設計趣味性、層次性和生活性的練習,調動學生練習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內驅力,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設計趣味性的練習,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富有趣味的練習中,幫助學生克服厭倦的心理,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實踐證明,這樣的練習形式可以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有效思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小學數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教師拿了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放到了講臺上,問學生:要制作這樣的玻璃魚缸,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魚缸中與水面接觸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這樣的練習出示后,立即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都覺得首先應該收集數據,要知道長方體玻璃魚缸的長、寬、高,還要知道水面的高度。學生立即到講臺前進行了測量,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長方體玻璃魚缸沒有上面,所以計算做長方體玻璃魚缸需要多少玻璃,實際上是計算5個面的面積之和。要計算出水面與玻璃接觸的部分,要知道水面的高度。學生收集了相應的數據后,理解投入到了計算中。
趣味性課堂是學生心向往之的所在,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興味盎然,積極主動,他們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課堂高效且富有生機。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具有趣味性的練習,激活學生的思維,讓練習生動、有趣,富有魅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深化理解,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是有獨立個性的人,他們由于后天生活經驗不同,認知能力也不一樣。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因為那樣無法顧及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既要設計基本的練習題,也要設計稍有變化的習題,還可以設計一些綜合題,這樣的練習才會有層次、有梯度,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取不同的發展。
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圓柱的體積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層次性練習:基礎題: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分米,高是8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很顯然,這道題目直接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便可得出答案。提高題: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18.84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道題目既要學生能夠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要聯系以前的知識,才能解決問題。拓展題:一個無蓋的圓柱形,底面周長是62.8厘米,側面積是1884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是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變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旨在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這樣的練習設計,顧及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延伸了學習的境界。
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握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層次性練習,順應了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有效思考,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不同的收獲,從而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數學一直被喻為“思維的體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數學課堂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后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禁錮學生的思維,應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練習,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造時空,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發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真正由模仿走向創新。
泰戈爾曾經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按比例分配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學校里科技書和文藝書一共有120本,科技書和文藝書的比是1︰3,科技書和文藝書各有多少本?”這道題目出示后,有學生想到了可以運用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解答,科技書:(本),文藝書:=90(本)。也有學生覺得可以用倍數方面的知識來解答,科技書:120÷(3+1)=30(本),文藝書:30×3=90(本)。還有學生覺得可以用方程來解答,解:設文藝書有x本,而科技書的本數有本。于是列出方程,,解得x=90,=30。同樣的題目,不同的算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練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
總之,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可謂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對練習的設計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多元化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真正讓學生練出精彩、練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