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啟峰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教育創新,現代多媒體教學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若將多媒體與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度融合,就能使作文教學得到最優化。傳統的作文教學包括出示題目、仔細審題、展示材料、傳授方法、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六個環節,教學流程簡單明了,樸素自然。而多媒體作文教學是基于計算機、白板、一體機的交互式教學,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情境直觀化,教學手段綜合化,教學內容趣味化。
審題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的關鍵所在,作文命題方式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傳統的審題方式多以學生讀題、教師點撥為主,引入多媒體后,可圈畫重點、關鍵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如蘇教版《語文》八(上)第一單元作文題目“我的故事”就是命題作文,而“ 里的新鮮事”就是半命題作文。針對半命題作文,不妨讓學生說出幾個作文題目,教師再運用多媒體展示出“小區里的新鮮事”“家里的新鮮事”“班級里的新鮮事”“車站里的新鮮事”等,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能根據自己熟悉的內容來確定文題,寫作文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了。
作文要求一般以條目化呈現,雖簡潔易讀,但有時學生難以理解及精準把握,還會給學生留下刻板印象。教師若能運用多媒體將作文要求動態展示、逐條呈現、依次剖析,學生會感覺輕松不少。如蘇教版《語文》八(下)第一單元的材料作文,材料中體現出“泥土”的意義,要求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1.可以敘述事情,發表議論,說明事物,抒發感情。2.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標題中須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個泥土球場”“家鄉的泥土”“珍視泥土”“泥土的呻吟”等)。
這篇習作要求雖然只有兩條,但是包含的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外延寬廣,選擇靈活,利于學生自由作文。但越是靈活性大的作文,學生越是不易選擇。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將要求中的多種可能性滾動展示,學生會感到耳目一新,思想和靈感更易泉涌而至。
要想寫好一篇作文,需要豐富的作文素材。如何挖掘和呈現作文素材,值得教師深思。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將作文素材文字化、圖像化、音頻化,學生就會更有興趣和動力尋找作文素材,作文寫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如蘇教版《語文》八(上)第二單元習作,素材與要求是這樣的:夏季有蟬鳴、蛙鳴、蟲鳴組成的交響樂,夏季有西瓜、果汁、冰糕之類的美食,夏季有遮陽帽、太陽鏡、短裙組成的風景,夏季有游泳、旅游、營火晚會帶來的歡樂……夏晨是涼爽的,夏夜是迷人的。夏季里可寫的人、事、景、物很多。以“我喜歡夏季”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做到詳略得當。
教師可將眾多素材融入多媒體,通過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方式進行再現,讓學生回歸生活,有身臨其境之感。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與想法對素材進行取舍,做到詳略得當,寫作也就能輕松自如了。
傳統的范文呈現方式大多通過教師或學生的朗讀來完成。引入多媒體后,可將范文呈現方式多元化,如配樂朗讀、配圖解說、配視頻觀看等,使范文呈現有聲有色,有情有景。
如蘇教版《語文》八(下)第六單元作文,要求寫一篇簡短的演講稿,題目是開放式的,學生可以自由確定演講內容。在寫作文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選擇幾篇有代表性的演講稿,如范文《我愛這樣的美》,俞敏洪最新創業演講,馬云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等,通過軟件播放讓學生有深刻印象,教師、學生還可以根據范文進行模仿演講。這樣一來,學生對演講稿的文體就會從陌生到熟悉,學生有了興趣,寫演講稿也就水到渠成了。
1.展示問題作文,指出其癥結所在。將以前學生寫的問題作文,利用多媒體加以展示,讓學生指出不足之處,討論癥結所在。
2.展示下水作文,明晰學生作文思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既要有撰寫下水作文的意識與能力,更要有向學生展示下水作文的勇氣和魄力。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教師下水作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一種創新,有著較強的示范性和引領性。如果教師在展示下水作文的過程中,對自己的創作意圖、創作手法、創作過程進行介紹,學生思路就能趨于清晰化、明朗化。
將學生寫好的作文通過多媒體投射到屏幕上,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實現當面批改,也可以讓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批閱作文,指出文章的優點和不足。看到好文章、好句子,是學生學習作文的好機會;堆砌冗長之語,出現病句、錯句、錯別字,對學生也是一種警醒。對小作者而言,“面批眾評”的批閱方式是一種強大的心靈震撼,學生會為自己的作文有閃光點而自豪,也會對大家指出的不足印象深刻。
總之,將多媒體與作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能使作文教學輕松自如,使學生寫作的思路更寬廣,寫作方式更多樣化,寫出的文章也會有聲有色、有趣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