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俊芳 李曉芳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實施途徑和要求上提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和協同育人,當今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不斷完善德育內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德育工作方法的創新。實施德育方法的創新,需要開展德育科學研究。
隨著以核心素養為統領的中小學課程體系逐漸形成,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加以落實,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實踐領域核心素養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未來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核心素質。《指南》在總體目標中提出: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形成知識、態度、技能的關鍵時期,各國都把培養負責任的合格公民作為基礎教育的首要目標。順應時代的呼喚,初中德育需進一步明晰培養負責任合格公民的目標,開展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為此,江蘇省規劃課題“初中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育設計與實施研究”課題組于2017年5月24日-9月15日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城鄉10所學校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
1.本研究將中學生社會責任理解為:中學生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應承擔的職責和應該履行的義務。具體來說包括下列4個方面:(1)誠信友善。重點是自尊自律,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寬厚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等。(2)合作擔當。重點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對自我和他人負責;履行公民義務,行使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正等。(3)法治信仰。重點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維權;崇尚自由平等,堅持公平正義等。(4)生態意識。重點是熱愛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行動等。
2.編制《初中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現狀調查問卷(正式卷)》。調查卷的編制過程如下:
(1)編制預試問卷。
根據初中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內容,并參照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問卷,以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共編寫出問卷條目兩類28條。包含誠信友善、合作擔當、法治信仰、生態意識四大類。所有條目均采用隨機排列方式,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
(2)實施方法與程序。
①進行集體施測,部分問卷由研究者親自到場施測,部分問卷委托任課教師協助施測,并事先將“問卷施測注意事項”打印后交給教師。
②以班級為單位,利用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團體施測,使用統一的指導語。
③對收回的問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的檢查,漏答項目超過5條的問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顯反應傾向(如答案以某種規律出現)的問卷予以剔除。
(3)正式問卷的編制。在對預試問卷進行統計處理和項目分析后,在預試問卷的基礎上形成最終正式問卷。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金壇城區和農村兩地抽取初中學校共10所,發放調查問卷2400張,回收2400張,其中有效問卷2385張。(城區:華羅庚實驗學校、第二中學、第三中學;農村:西崗中學、茅麓中學、薛埠中學、岸頭實驗學校、洮西中學、白塔中學、社頭中學)
表1 各個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本次采用均數表示集中趨勢,標準差表示離散趨勢。從結果看,整體問卷的平均得分為3.8037,這表明初中生整體的社會素養較好。生態意識平均得分最高,合作擔當位于第二位;誠信友善平均得分第三,小于整體問卷的3.8037。誠信友善和法律信仰平均得分均低于整體社會素養得分,尤其是法律信仰,是目前初中生的短板,需要補充和增強。
表2 不同性別間比較
表2是不同性別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從結果看,法律信仰這個維度的顯著性為0.000,小于0.05,表明不同性別在法律信仰這個維度上有差異。其余三個維度和整體社會素養顯著性均大于0.05,表明男女性別間無差異。從法律信仰上看,男性的均值為3.58,女性為3.49,女性小于男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果,本次調查發現,在初中生中男生的法律信仰得分高于女生,其余維度在男女性別上無差異。因此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重點關注女生法律信仰的素養提高。
表3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
表3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采用t檢驗。從結果看,4個維度和總體社會素養顯著性均小于0.05,表明均顯著。整體社會素養中,獨生子女的均數高于非獨生子女均數,表明獨生子女在整體社會素養上優于非獨生子女。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重點關注非獨生子女的素養提高。
表4 不同戶籍間比較
-5.965生態意識社會素養0.000農村城鎮農村城鎮1503 882 1503 882-8.612 4.02 4.19 3.73 3.94 0.66 0.69 0.55 0.62 0.000
表4為不同戶籍間比較,采用t檢驗。從結果看,4個維度和總體社會素養顯著性均小于0.05,表明均顯著。比較均數看,4個維度和總體社會素養均表現出城鎮均數得分高于農村,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重點關注農村學生的素養提高。
表5 不同年級間比較
表5是不同年級間比較,采用f檢驗。從結果看,4個維度和總體社會素養顯著性均小于0.05,表明均顯著,表明初一、初二和初三之間整體上是有顯著性差別的,通過進一步比較發現,在4個維度和總體性的社會素養上,表現為初三高于初一和初二,同時初一和初二之間無顯著差異。
1.構建德育主題活動課程。
聚焦調查中發現的初中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短板——法律信仰,以其為主題,根據內在邏輯聯系和初中生的興趣或經驗,將品德課程“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課程和學校德育活動(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中法治的元素進行多維拓展與整合。內容上實現“學科內統整”和“學科間統整”相結合,“跨學科統整”和“學科與活動統整”相結合以及“校內與校外統整”相結合,建構德育主題活動課程。
2.形成校本化實施策略。
(1)常態化實施。
在學校實施方案的指導下,依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初一、初二學生身心特點制定不同層次的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計劃,正常開設并規劃課時,加強過程檢查,靈活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健全組織,科學管理,在活動中做到思想到位、領導到位、教師到位、學生到位,在流程中做到有序化、網絡化、具體化。
(2)統整化實施。
將德育主題課程與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統整實施,從而將小課堂(教室)與大課堂(主題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將主題課程與班團活動、社團活動和學校德育活動統整實施,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多樣化的班團活動、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公益活動以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增強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實現主題活動特色化。
要讓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育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還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各校成立活動課程評估小組,探索建構“社會責任培育主題課程”評價體系,建立促進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評價指標、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的評價指標,并依托“評價指標”,開展教師、學生、家長、學校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多元化評價研究,弱化分數甄別,充分發揮學生學業評價的激勵作用,評估每個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1.評價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緊扣課程目標。評價的重點是考查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態度、情感、價值觀。
2.遵循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重點、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原則、過程性原則以及生成性原則和體驗分享的原則。
3.評價形式多元。可以有自我和小組評價相結合,檔案袋式評價,積分制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