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孫灣小學 李 輝
小學數學是小學的基礎性課程,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應該充分考慮小學數學的特點以及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他們對數學知識產生好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開始廣泛應用。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導入,采取圖片、文字和視頻等多種方式結合的形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動態示意圖,通過視覺感官的沖擊,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為之后講解兩者的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和聯系,兩者都是有六個面的立體圖形,正方體不過是特殊的長方體,從而使他們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點。由此可以看出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導入,對于數學教學至關重要。
知識的學習是從疑問開始的,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誘發他們探究和思考問題,這種方式具有啟發性,有利于他們集中注意力,在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實現課堂導入。
例如:教師在進行“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時,首先可以在上課時提出下列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和圓錐體?”“圓柱和圓錐有什么樣的聯系?”從而讓學生將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他們一定想方設法探索數學的奧秘,以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答案,回答提出的問題,在回答完后,讓他們針對各自的回答進行討論,從而提高他們參與課堂導入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解答問題,使學生理解圓柱和圓錐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圓柱和圓錐是生活中廣泛應用的數學概念的事實。這樣通過設置問題進行課堂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們對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同時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學習新知識實際就是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他們對舊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必然影響到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進行新知識教學時,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和做習題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穩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促進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復習“比例”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的遷移,首先,可以提出問題:將一張照片放大,照片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兩個比有什么區別?學生根據學過的比例知識,可以很輕易地得出問題的答案。然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照片的長和寬成什么比例?這樣就通過學習比例的知識將學生引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課堂中??傊?,教師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聯系和區別,有利于促進學生了解新舊數學知識的聯系點,加深他們對新的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數學是和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教師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的知識,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和情境化,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奧秘的積極性。因此,通過聯系生活情境進行課堂導入,是促進課堂導入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師在進行“圓的認識”的教學時,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圓的例子,如自行車的輪子、鐘表的形狀、汽車的輪胎、硬幣的形狀等。生活中有很多關于圓形的事物,教師通過展示這些事物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聯想,加深他們對圓的性質、特點的認識。此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自行車和汽車的車輪要做成圓的?如果換成其他形狀行不行?使他們理解圓的性質:圓沒有棱角,是摩擦力最小的圖形,因此可以滾來滾去。由此可見,教師通過聯系生活情境進行課堂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導入的效果。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促進課堂導入的有效展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置問題來吸引學生,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此外,通過聯系舊知識和生活實際來進行課堂導入,有利于促進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從而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