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 葛善勤
數學工具是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常接觸的事物,但是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這些工具僅僅是工具,只有在需要用到某一個特定功能的時候,學生才會想起工具來。其實數學工具的產生和進化史中也存在很多知識,如果學生深入其中探究,他們的數學視野可以得到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數學學習情感也將得到增強,伴隨著這些收獲,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將在探究中提升。有鑒于此,我們在數學學習中可以以數學工具為媒介,推動學生的數學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學生使用的數學工具大多是現有的,他們只需要了解其功能,并學會使用數學工具即可,而對于這些工具是怎樣誕生的,為什么要創造出這些工具等問題,學生則無暇關注,也缺乏主動關注的意識。其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工具中也隱藏著很多數學知識,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探析出數學工具的原理,那么學生的數學學習必將在此過程中深入而深刻。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我為學生營造出這樣一個情境:要比較出電腦屏幕上兩個看上去差不多的角的大小(分別是40°和30°),你有什么辦法?一些學生提出可以使用活動角來幫忙,先將活動角固定成其中一個角的大小,再與另一個比一比,在邀請學生代表操作之后,學生確信這個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此后我拿出一個固定成10°的角來,請學生思考能不能利用這個固定的角來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學生經過交流提出設想:用固定角與兩個角分別比一比,看看兩個角分別等于幾個固定的小角。實際操作之后,學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在引導學生回顧這個比較過程的時候,有學生聯想到量角器,他們認為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度數就是基于這樣的原理,只不過我們用來作比較的角更小了,而且這些角都連接起來,所以可以準確地量出角的度數。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請學生觀察了量角器的構成,探析量角器度量角的原理,并體驗如何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度數,學生在不斷地觀察、實踐和交流中發現量角器的兩圈刻度是和兩個零刻度線對應的,只要將其中一條零刻度線對準角的一條邊,無需轉動角的方向就可以讀出度數來。有了這樣的發現之后,學生對量角器的巧妙生出好感,也加深了對量角器的由來和原理的認識。
數學是能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在學生運用數學工具來學習時,我們不能僅僅讓學生使用工具的單一功能,而是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他們積極思考,推陳出新,開發出工具的新功能來。
例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認識了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之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測量一個圓形塑料片的直徑?因為學生在認識圓的時候,無一例外都出示了圓心,所以在這個現實情境中,學生因為找不到圓心而困惑。在自主嘗試和小組交流之后,一些學生逐漸有了想法,有的小組沿著圓片的邊緣畫出圓并剪出圓形紙片,通過折疊找到圓心,有的學生想到了利用兩個直角三角尺來夾住圓片,然后測量兩條平行線的距離,還有的學生在圓上做一個記號,然后將直尺的零刻度線對準這個記號,將直尺不停地旋轉來找到一個最大的數值,以此作為圓的直徑。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大家肯定了這幾種方法,并且很多學生對創新地利用三角尺非常感興趣。
在這個案例中,因為問題的驅動,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找圓的直徑,一種思路是找到圓心,一種思路是找到圓中最長的線段,在這個過程中,直尺和三角尺等工具都不是簡單地成為測量工具,而是另有作用,可以說在伴隨數學思考的時候,數學工具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促進了學生的數學創新。
如果學生總是在接受和模仿中解決問題,借此鞏固知識和技能,那么他們的學習一定是狹隘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發現,推動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并在不斷地探索中觸及本質的數學規律。在這個過程中,身邊熟悉的數學工具也可能成為學生研究的對象。
例如在“圓錐的體積”的教學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將一個直角三角尺繞著其中一條邊旋轉一周,并測量需要的數據,計算得到的幾何體的體積。學生很快拿出直角三角尺來嘗試,發現繞著直角邊旋轉一周得到的必然是圓錐,其中一條直角邊是底面半徑,另一條直角邊就是高,但是如果將直角三角尺繞著斜邊旋轉一周,得到的幾何體應該比較復雜。經過組內激烈的交流之后,學生找到了方法,可以畫出直角三角尺斜邊上的高,然后將旋轉得到的幾何體分成兩個圓錐,這兩個圓錐的底面相同,底面半徑都等于斜邊上的高,而斜邊長度就是兩個圓錐的高之和。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確立了思路,然后用直角邊乘積除以斜邊長度得到了復合圓錐體的底面半徑,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總之,數學工具作為學生熟悉的材料,不僅有工具性,也蘊含著學習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引導學生以數學工具為媒介來建構數學模型,并在探索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