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畬江中學 陳志明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弄清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夠有立足之地,并通過不同角色的變化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是培養人、感化人的過程,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既然我們的工作是教技能、培養人,所以教師首先不能唯分數論英雄,唯分數論學生的好壞。
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也不應當專讀書,其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很多中學生簡單而且固執地認為是老師要分數,家長要分數,學校要分數,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學生以為是為分數而學習,是為分數而讀書。中學是學生的第二生長高峰期,是學習的黃金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的對象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階段,具有敢作敢為與患得患失、妄自尊大與妄自菲薄、對成人閉鎖與對同伴開放、反叛傳統與標新立異、依賴性與獨立性、思想偏激、行為沖動、情緒兩極化明顯等特點,因此,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家長老師要分數的錯誤 的價值觀占據了學生的心理空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分數。學生上課感到無聊,感到壓抑,但又不能改變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在矛盾的心理驅使下,平時學生應付家長、應付老師,應付所有一切的學習任務,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動機變化,學習目的偏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下降,學習不是有趣的事情,而是一種拖累,是一種不可回避的任務。轉變學生對分數的價值觀念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比較艱巨的任務。
讓學生懂得分數的目的、分數的作用。分數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過去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檢驗對書本中某章某節某個內容的所掌握情況,分數的作用是為了讓我們檢驗不足,發揚優勢。分數只是一種檢驗反思的數據表現形式,客觀來說是一種工具。所以我們要正確引導學生面對分數,一個人的立足點在于品德而不在于分數。分數是我們人一生中或多或少必須接觸的一種工具,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標準;分數的好差不代表人的優劣。分數在社會任何角落都存在,它只是一種工具,它是一種數據,用來挑選某個項目,檢測某個領域、某個知識技能的高低等等。認清分數的作用,才能正確面對分數。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圣人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的一員。分數在社會任何角落都存在,它的作用可以是一種工具,它的形式是以一種數據表達或者用等級來表達。它用來挑選某個項目,檢測某個領域好壞、某個知識技能的高低。
學生接觸最多的是各個科目的測試成績,從單元考試、中段考試到期末考試、多校聯考,都會出現分數。在這大大小小的考試,多多少少的分數中,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分數體現出來的差距、優劣。利用分數的多少找出各科的優劣,分析各科目各個單元內容的掌握情況。就具體某科目分數,我們反思為何考出具體分數,耐心細致地思考:是知識點掌握不過關,還是因為考試態度不夠認真,或者是因為同學的影響,或者是考試狀態不佳,或者是受到環境氛圍的影響。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很多學生看到自己低下的成績不敢面對,有的學生藏起測試卷,有的很生氣撕掉試卷,有的扔垃圾堆。看到這些行為舉止,我都會耐心地引導,針對自己的劣勢,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補救,要勇敢面對,失敗乃成功之母,而不是望分數興嘆。生氣不能改變分數的事實,撕掉扔掉都不能影響你考出來的分數,此乃掩耳盜鈴之舉。學生會慢慢誠實,勇敢地面對試卷。不做任何的反思是不可能有更好更高的分數的,如果我們認真誠實地對待分數,下次我們何愁分數低下。
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分數無法避免,如何才能讓分數不再是一種壓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引導學生上課保持獨立思考,主動提問;上課認真聽講;在作業練習中保持嚴謹、規范、認真審題,遇到問題能夠獨立解決或者合作解決。課前能夠預習,課后能對上課聽不懂或還沒弄明白的知識進行再次復習。把學習的重心、學習的目的放在知識點的掌握上,放在學習問題的解決上,放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過程的積累,“量變到質變”,分數自然提升。
我們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都遵循著“優勝劣汰”,面對低分束手無措。我們首先要建立學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能超越困難,引導學生通過與同學、老師的討論、交流、辯證或反復看書,查找教輔資料,利用互聯網資料等等去嘗試尋找真理,不僅能在尋求過程中找到快樂,而是在交流中進步,在討論中提高能力,何樂而不為。分數在競爭中提高,學生在合作中進步。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提出疑問,面對書本知識、著作權威、公眾人物,要敢于提出疑問,這樣在挑戰中尋找樂趣,也正符合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
總之,不要讓分數成為負擔,不要讓分數成為學生的憂慮。我們要以人為本,要以育人為先,要在育人的過程中提高分數。要讓學生懂得人的立足不是分數,而是品德,分數高不代表品德好,分數低不代表品德差,只有把分數當作人發展的附屬品,當作一種尺度,當作一項數據,我們才能坦然面對,才能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