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新 岳冬梅 劉 洋 郭園園 劉 斌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自2005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以來,各層次學校積極拓展德育共同體建設,中小學開展效果較為突出。全國多地開展了一些中小學聯盟、中學聯盟、高中聯盟德育共同體建設工作。在2015年5月28日,臨海市學海中學、椒江五中、黃巖澄江中學簽約成立臺州首個“德育共同體”,填補臺州市校際間德育交流平臺的空白;2016年4月,南通市如東縣召開了中小學德育共同體工作研討會,對中小學課程開發、德育評價、家校共建、提供保障等方面進行了交流與討論;2016年4月,江山市提出“德育共同體”建設要求,將政府、社區(村級組織)、家庭、企業等全盤納入德育建設工作中,把學有所長、教育有方的優秀家長、熱衷于育人工作的老前輩、老干部、老專家等充實到志愿者隊伍中,明確每位市領導掛聯1到2所學校;2016年5月23日,南京市棲霞區開展高中德育共同體研討活動,以班會觀摩、講座和研討的形式,研討高一學生心理發展和學涯規劃;2016年11月,鎮江揚中市教育局組建了全市中小學校德育共同體,以主題研討的方式,推動德育專業化。以上德育共同體建設工作,未體現高校德育教育在全程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省教育廳首次將高校德育教育納入到“德育共同體”建設體系中,成立了“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2017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時指出“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使各項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再到在老撾媒體發表署名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教育廳積極籌劃,于2017年10月25日,河北省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成立,這是我國首家省級德育共同體,也是首家將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納入到一個體系的德育共同體。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的成立將會有效地解決德育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使德育教育“統起來”、“活起來”、“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指明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廣泛,具有社會性、國際化特征。高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度與橋梁。高校的專業設置根據社會的人才需求設置;高校的德育教育也與社會聯系極為緊密,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高校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將實習、實訓納入到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職場競爭力、適應能力的關鍵環節[1];高校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黨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增強學生與社會接觸的緊密度,擴大學生對國情、社會、職業的了解,認識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增長才干、完善自我、全面發展。
高校的教育內容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特點,這是其他階段教育所不具備的;高校德育教育的社會性特點,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具有社會性地位。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內容應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個方面的內容。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從中可以看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德育教育在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中國特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高校德育教育站在德育教育的至高點,視野最寬闊,思路最廣泛,思想基礎最扎實,使得高校德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具有頂層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高校是國家、黨的思想堡壘陣地,高校德育教育在堅定學生信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同時,也承擔著傳承者的角色。高校德育教育通過實習、實訓、文化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將科學的思想理念傳播給社會。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高校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黨教育、環保教育、文明教育、安全教育、職業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將科學的發展觀傳承給青少年,使德育教育從大學回流到中小學,有機地將大中小幼的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增強了大學生傳承優秀文化、科學思想的使命感,豐富了德育教育形式。
高校德育教育在“德育共同體”建設中,具有社會性、頂層性、傳承性地位,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德育教育在“德育共同體”中的主體地位,本文通過研究做了如下探討: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使得學生長期以來重專業輕思想,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初中、高中都已經學過了,聽不聽沒有關系,也有部分同學認為考試前的背背、考試及格就是完成了任務,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課傳播的是做事的方法,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業發展中給予的是方法的指導。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過硬的思想,無法做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承者,無法繼承黨的事業。
學生黨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它的基本任務是宣傳和執行黨的決議,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思想、學習、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班級團支部是共青團組織的最基層組織;團支部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對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經常對團員青年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具有堅實的思想基礎。黨、團支部完全可以憑借過硬的思想基礎在“德育共同體”中發揮主體作用。黨、團支部以黨日活動、團日活動的形式對幼兒階段、小學階段的兒童進行愛國、愛黨、文明禮貌、環保、安全等方面進行宣傳教育,對初中、高中階段進行大學學習生活介紹、專業內容介紹,明晰初中生、高中生的未來職業生涯。
黨、團支部以活動形式將高校德育教育內容回流到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既充分發揮了過硬的思想優勢,又樹立了榜樣,同時增強了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可以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深化對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組織大學生進入到幼兒園、中小學,跟他們一起上思想品德課、政治課,感受入大學前德育教育與大學階段德育教育的不同,并用適當的語言將心得分享給中小學生;也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活動的方式,給小學生、中學生們帶去一次愉悅、健康的心理活動等等。高校通過組織社會實踐的形式積極調動大學生進入不同學齡階段的學校進行德育教育宣傳,也可以有效的發揮高校德育教育在“德育共同體”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高校學生組織是在校黨委、團委的領導與指導下,本著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輔助教學的宗旨,以學生自愿參與的方式成立的組織。[3]學生組織的活動組織能力、利用新媒體能力、社交能力均較強,他們具備組織高校德育教育傳承的能力,在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小學德育教育銜接過程中可以搭建一座橋梁。
高校德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主體地位的發揮離不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既是大學生思想的鞏固者,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回流中小幼階段德育教育的推動者。高校應不斷完善德育教育工作者培養體系,才能使高校德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德育共同體”建設中真正發揮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