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勵行 朱理哲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近幾年來,隨著層出不窮的“校園貸”事件發生,這種新型且簡易的網絡貸款模式引起了社會尤其是各高校的高度重視。最早的校園網絡貸款由國家開發銀行專門為高校貧困學生開設,其性質在于為因家庭貧困而無力支付學費的大學生提供資金借貸服務,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貸款產生的利息,由國家補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對于物質的需求逐漸變得多元化。根據“易觀智庫”在2016年1月發布的報告得知,2015年有2600多萬名在校生,以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市場規模可高達千億,且勢頭仍具有高速增長的趨勢。[1]這一潛在的市場被網絡金融行業所瞄準,2004年,金誠信用聯合廣發銀行發行了首張大學生信用卡,針對大學生日常消費的網絡貸款業務應運而生。
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校園貸”平臺可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京東商城推出的“白條”、支付寶平臺的“螞蟻花唄”、“螞蟻借唄”;第二類是分期購物平臺,如分期樂、趣分期等,這類平臺除了在購物時提供分期服務之外,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貸款服務;第三類是P2P貸款平臺,這類平臺主要是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創業資金貸款、助學貸款,如投投貸、名校貸等。[2]
2016年以來,關于“校園貸”的負面新聞開始層出不窮。如“大學生陷非法校園貸,2萬元滾成13萬元”、“大二女生因校園貸自殺:不怨虛榮,該怨‘偽創業’”、“廣西大學生無力償還‘校園貸’遭拘禁毆打”等,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嚴重侵犯并危害到了高校學生的經濟利益、人身安全以及和諧校園環境的構建。
“校園貸”行業發展初期,大多數平臺抓住學生沖動消費的心理傾向、不成熟消費心理和觀念的特點,不斷降低貸款人資質及還款能力的審核標準,以達到在短期內擴大用戶數量,追求市場規模的目的。隨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貸款審核條件被放寬,在校大學生只需提供身份證明,并繳納少量的手續費,便可通過審核。部分同學在無法準確地預測自身實際還款能力的情況下,盲目向平臺貸取高額資金并超前消費,大大增加了自身違約的概率。
根據《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若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年利率不得超過36%(即月利率不超過3%),而絕大多數“校園貸”的平均月利率在25%至35%,學生在還款時,不得不承擔額外的高利息[3];除此之外,平臺在放貸時,會在事先未告知借貸者的情況下,強制收取諸如、咨詢費、借款服務費、借款手續費、第三方“代理費”等。若逾期,平臺將按未還金額的數目以一定百分比向借貸者收取高昂的逾期罰息,罰息以天計算、收取,若不能及時償還,罰息將以倍數增長。高昂的貸款利率,加重了學生的償付壓力,最終導致無力償還。
在校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普遍無穩定的收入來源,其本身并不具備還款能力,一旦發生逾期,平臺輕則通過“裸條”、口頭恐嚇等行為對學生進行人身威脅,重則動用暴力違法手段逼債如騷擾借貸人親友、限制其人身自由,甚至是謾罵、毆打。“校園貸”在法律上屬于民間高利貸性質,超過了法律保護范圍,因此,公安機關通常不愿參與到此類經濟糾紛中,法院往往也難以認定和判斷高利貸的事實和疑點[4],使得平臺在貸后問題處理上得以肆意妄為,逍遙法外。“校園貸”平臺存在的這一隱患,不僅會威脅到學生的人身安全、干擾正常教學秩序,還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和挑戰。
“OGPHF”模式即指采用市場秩序(Order)規范、教育引導(Guide)有力、風險防范(Precaution)全面、幫扶助貧(Help)到位、社會融資(Finance)“五措并舉”的手段,對“校園貸”風險進行干預。本節將以上述五個方面為基礎,從市場秩序、高校教育及平臺自身三個角度出發,結合“校園貸”亂象的成因,探究矯正“校園貸”亂象的有效手段,達到從根源上杜絕亂象發生的目的。
實現“校園貸”平臺的良性發展,應首先從規范市場秩序入手,通過制定一系列硬性規定,促進“校園貸”平臺健康、有序地運轉。首先,監管部門應嚴格把控“校園貸”的準入門檻,不僅要限制平臺在短期內的成立數量,同時還要明確各項要求,設立嚴格、科學的平臺準入要求,全方位審查其借貸審查程序、貸款利率、貸后管理等各項指標,做到從源頭上規范好市場秩序;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界定“校園貸”平臺的逾期、違法成本,推動平臺自覺、有序地發展。一旦發生逾期,平臺需強制性支付一定數額的罰款;若出現貸后管理不當,威脅到借貸人人身安全的情況,放貸人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最后,平臺自身應開展公關工作,積極回應不良“校園貸”現象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通過宣傳,改變大眾對不良“校園貸”危害的深刻認識,推動“校園貸”健康有序地發展。同時,政府應出臺獎勵政策,對業績突出、公眾形象優異的“校園貸”平臺進行多形式的獎賞,從而推動“校園貸”行業的良性競爭。
杜絕不良“校園貸”亂象,高校還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對此,各高校應開展關于不良“校園貸”的宣傳講座,全面介紹其特征、存在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提升學生對于“校園貸”風險的認知、辨別水平,從根源上降低不良“校園貸”現象發生的概率;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干隊伍應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做到時預警,一旦發現不良“校園貸”進入校園,應立即上報高校安全管理部門;與此同時,各高校應積極開設相關的金融講座、課程等,幫助學生了解金融常識、信用卡的基本服務功能,引導有資金需求的學生選擇正規的“校園貸”平臺;除此之外,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公眾媒體平臺,及時推送相關的知識及最新的案例、新聞,并加以講解、分析,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及守法意識。[5]
從 “校園貸”平臺自身出發,造成亂象發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其自身風險控制體系的不完備性。平臺在未能正確預測借貸人還款能力的情況下通過借貸人的資格審批,這無疑增加了還款人的逾期風險,而一旦逾期,雙方都將承擔相應的后果。
完善校園信貸風險控制體系,應重點加強平臺自身的建設。首先,平臺應提高放貸審批條件。學生在提供身份證明的同時,還應將父母作為第二擔保人,貸款額度視其還款能力的高低及逾期風險的大小而定,此外,規定第二擔保人必須參與借貸合同的簽署,并加強對借貸資料的審核力度,做到最大化規避逾期風險;其次,建立信息公開平臺,定期更新、公布貸款利率浮動情況,若需額外收取除本息外的費用,應詳細介紹并說明;最后,政府應增加對正規“校園貸”平臺的資金、技術扶持,為平臺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為充分落實國家“幫扶扶貧”政策,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進一步加大資助力度,避免其誤入不良“校園貸”陷阱,高校首先要做的,是實現“精準”的識別。“十八大”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首次提出將“精準扶貧”作為我國扶貧攻堅戰的重要環節,并確立了其核心地位。
實現好“精準識別”這一要求,各高校應成立“貧困生”評定小組,重點關注經濟困難,“應貸未貸”家庭、校外參加勤工助學、培訓、實習,校內外創業、求職困難等學生,準確劃分出貧困生群體,將每一份資助交到真正需要的學生手中,達到精準資助的目的;其次,各高校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還應做到“育人”,即密切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鼓勵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三觀及消費觀;再次,必須將安全教育和精準幫扶統一起來,掌握好安全教育的正確方式和方法,在充分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幫助貧困學生尋求渠道正規的資助;最后,若發現有辦理不良校園貸的學生,應盡可能地幫助學生維護合法權益,減少學生的損失。
合法的“校園貸”作為一種正規、合理的社會融資渠道,有其存在、發展的必要。正確抵制不良“校園貸”,引導優良“校園貸”機構進入校園,推動“校園貸”的良性發展,做到最大化發揮社會融資的優勢,我們認為,政府首先應建立起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并制定相對應的獎勵政策,對于體系完備、經營規范、形象優良的“校園貸”機構平臺,政府應依據評比等級,給予不等額的獎勵;其次,政府應對優良“校園貸”采取相應的資助、補貼政策,鼓勵民間成立服務在校大學生的小額貸款公司,將社會閑散資金合理引流到優良“校園貸”平臺中來;再次,政府應采取寬松的金融政策,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貸款利率下限為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不違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適當上調貸款利率,提高“校園貸”平臺的收益;最后,政府應采取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逐年扣減優良“校園貸”機構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稅收項目,并按國家規定,對其實行相關稅收支持政策,從而推動“校園貸”的良性競爭,達到規避不良風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