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臘 潘 寧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職后培訓對于青年教師的發展和成長的作用不言而喻。青年教師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重要力量,是學校改革創新的先鋒,是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高職院校的關鍵,關系著教學建設的未來,關系著人才培養的未來,關系著學校發展的未來,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培訓工作的頂層設計,推進青年教師健康成長。
科技的發展是制約教育發展的水平、規模和學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爆炸性增長,知識陳舊率加快,高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要求教育的水平和規模有新的發展,而且要求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在這種急劇變化中,為保證教師的質量,使教育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的職后培訓就成了關鍵性的問題了。
制約教育質量的因素很多,就一個學校來說,但最關鍵的是教師因素,即教師的素質和整體的結構。可以說,沒有一個高質量的學校不首先擁有高質量的師資,沒有一個懂行的校長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師隊伍建設之上。而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是打通優秀人才成為教師的通道,這主要靠政策和社會;另一方面則要靠教師積極性的調動和在職教師水平的提高,而這兩者均有賴于教師職后培訓。
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師是剛畢業的博士或碩士,他們畢業后直接進入了高職院校教學崗位。雖然他們在專業領域上接受了系統的專業的學習,但除了師范生以外,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幾乎在教學理論和實踐方面是一片空白。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從學生角色轉變到教師角色,需要一個過程。由于嚴重缺乏實踐經驗,他們在入職后面臨很多挑戰和困難,很多青年教師在教學業務能力,課堂組織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而職后培訓則可以讓青年教師少走彎路,迅速完成角色轉變,迅速提高教學科研水平。
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師的職后教育又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終身教育思想和成人教育理論,必然要在教師職后培訓中得到反映。如我國的教師學歷補償教育、崗位培訓、繼續教育都是終身教育的體現,是成人教育補償、補充、延長、提升職能的具體化。成人教育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培訓對象的多層次以及教學方式的靈活性,都在師資職后培訓上直接表現出來。
根據調查結果,40周歲以下青年教師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師隊伍的主體。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共有青年教師人數占學校教師總數的63.43%。青年教師中,中層干部占5.1%;正高職稱占0.3%,副高職稱占19.7%,中級職稱占54.5%,初級職稱占22.6%,其余占2.9%;博士占2.9%,碩士占87.6%,學士占7.0%;女教師占62.4%,男教師占37.6%。
《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和七部委聯合發布的《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0號),明確提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學校黨委日益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學校通過教師千萬培養工程、青年教師骨干培養工程、“金星閃光”計劃、青年教師助講計劃、輔導員青藍工程等載體提升了青年教職工的教書育人與管理服務能力,并通過杰出青年、星級青年教師等評選項目以及“金骨班”建設、青年中層后備選拔等工作,遴選培育了一批優秀青年。
當前,學校正著力構建以“青年教師金翅膀、中年教師金臺階、老年教師金降落傘”為核心內容的“三金”機制,滿足不同階段的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
青年教師承擔了學校主要的課程教學任務,是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生力量;同時,青年教師也是育人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指導學生競賽與實踐、學生管理、教輔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青年教師已經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雖然青年教師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展現了良好的教風和教師素養,但面對高職院校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與重要任務,我們仍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青年教師的使命意識與師德情懷仍需提升,各個領域的拔尖人類仍然不多,分類引導仍然有待完善,自身發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仍然有待激發,服務專業與高職院校發展的自覺性仍然有待加強,自身的教書育人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教育,引導青年教師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重大政治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建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專門部門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的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設立黨員先鋒崗(青年黨員先鋒崗),發揮黨員青年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好優秀青年教師的黨員發展工作。
完善選聘優秀青年教師兼任輔導員和班主任制度,支持青年教師參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豐富青年教師的學工經歷。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教學規范和學術規范教育,通過校風教風建設、論壇沙龍活動、校園文化熏陶等,激發青年教師的職業追求、敬業精神和愛生意識,引導青年教師自覺傳承學校精神文脈。
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尊重青年教師發展訴求,結合學校、專業發展目標,推動青年教師的校本培養、個性化發展與自主成長。根據崗位性質和自身特點,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等四類青年教師進行分類管理、分類培養,架設不同崗位青年教師的成長橋梁,支持青年教師選擇不同發展通道。
將此計劃納入全員聘任、崗位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范疇,每三年開展一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通過建立健全學校、專業(部門)、青年教師的三方磋商協調機制,融入青年教師自身發展需要,明確青年教師的階段性發展路線與要求。建立學校青年導師優選池,尊重青年教師的導師選擇權,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制,選拔德才兼備、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能力強并廣受青年教師歡迎的高層次人才,擔任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并給予專項支持,配合有關職能部門對青年教師進行跟蹤培養,青年教師在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職業生涯發展等方面給予指導,疏導青年教師的發展困惑。
以三年為一周期,探索青年教師的“千日發展”。建立青年教師成長檔案,推行學校發展與自身發展并重、激勵與考核并重的青年教師發展評價制度,并與全員聘任工作相掛鉤,推行三年一輪的青年教師成長考核,并優先考慮取得優秀業績青年教師的發展訴求。
支持青年教師根據學校學科專業特點和自身實際離崗創業,經學校同意,可在三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并與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權利,并明確以創業反哺教學、反哺科研、反哺學生實踐與就業等領域的義務。
重點強化青年教師的跨文化交流與信息化水平,每年選拔、資助各類崗位青年骨干到國外高水平大學、教育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進行訪學、研修,爭取在一定年限內讓青年骨干教師均擁有出國(境)的國際交流、考察、學習經歷,提升青年教師的國際視野與學習借鑒能力;組織開展以教學、管理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青年教師輪訓,每年定期開展課件制作,微課、慕課等新形態課程開發技術的專題培訓,提高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強調青年教師的掛職鍛煉經歷,支持青年教師前往專業對口的優秀行業企業與科研院所頂崗實習,參與橫向課題研究與服務企業技術研發與工藝流程革新,及時把握行業企業和科研前沿的技術與動態。繼續強化新教師入職教育培訓工作,圍繞職業素質、教學服務能力等專題,加強新教師入職教育,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師職業角色。
有計劃地遴選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作為中層干部與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對于35歲以下且表現特別的優異的青年教師要建立破格提升的通道,優先考慮其職稱、職務晉升,大力支持青年教師入選“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金暉學者”等高級人才培養項目。把“骨干班”建設成為學校青年教師骨干儲備培養的“搖籃”,繼續開展杰出青年與星級教師評選,將新當選的杰出青年和五星級教師和新入校的博士自動認定為“骨干班”學員,并優先支持其入選各類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和納入中層干部儲備。進一步塑造青年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模范典型,強化榜樣青年在青年教師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你追我趕的爭先創優新局面。
切實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建設、科研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博士比例,注重博士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省新世紀“151”人才、教學名師、學術帶頭人、專業帶頭人、管理骨干、技術骨干為培養目標,采用重點支持、協同培養等方式,培養一批能承載學院發展重任的青年拔尖人才,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榜樣引領作用。
促進青年教師交叉學習培養,以更好地適應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對于高職教師的復合型要求,支撐學校“互聯網+專業建設計劃”的實施。成立“青年教師沙龍”,面向不同專業(學科)的學校青年教師和青年學子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優秀青年自身成長與專長的經驗借鑒,促進青年教師間的溝通與學習,提升青年教師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