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宏偉 宗思韜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我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發展較晚,從上個世紀90年代由歐美國家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是清華大學在1998年舉辦的第一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此后,為了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教育部在2002年發文公布武漢大學等8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我國教育部高教司自2010年7月正式啟動《中國高等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為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加強就業指導服務。
目前,國內學者專家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研究較少,國內涉及到大學生創新創業系統性理論材料較少,僅限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調研基礎上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法規文件和高校研究性調研論文資料,但這也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和相應管理措施的出臺提供了理論指引。如蘇杰碩士論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研究——武漢市高職院校為例》,通過調查,對武漢地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并進行深入研究,在理論上進一步擴展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的范圍,也從調查問卷得出武漢地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開展中的問題和不足。劉巍偉碩士論文《大學生創業教育在溫州高校的實踐、創新與展望》,通過對溫州市現有溫州大學、溫州醫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高校,各個高校在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調研和分析,闡述溫州模式對溫州高校創新創業的影響,從中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高校創新創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非常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其核心是“圍繞著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來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美國創新創業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是“創業教育聯盟”的成立,在“創業聯盟”的主導下,幾乎所有美國大學均已開設了創業課程,部分商業學院設置創新創業專業。截止到目前,美國共有1600多個學院開設了關于創業的課程,成立了100多個有關創業的研究中心,40多本學術性期刊和主流期刊就與創業相關的問題展開了調研和討論。英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在上世紀年代興起以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政府的引導下,英國的大學逐步轉變以知識為本位的辦學理念,開始把服務社會作為大學的重要職能,通過專利轉讓、創辦科技園、合作研究項目等多種形式為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服務,創業教育與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也隨之受到了重視。日本政府提出了“要培養全球性的、進攻型的創造性人才”的理念,從大學直到國家層面的各式各樣的創業競賽方興未艾,而且通過將創業競賽中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提煉,最終融入到高等院校所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綜合課程”之中。
此類型高職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更多以理論課形式進行傳授,究其原因這部分高職院校因創新創業教育基礎較為薄弱,缺少專業指導教師群體,缺少實踐項目、實踐場地等條件,針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職能采用開設必修或選修課程的形式來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全覆蓋,通過課堂上解讀和傳授創新、創新、創業的概念與涵義,鼓勵學生為創新創業做好充分準備等,創新創業實踐項目也僅僅局限于策劃書。
目前,針對高校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類競賽最有影響力是“挑戰杯”賽事,其中“挑戰杯”中的高校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已經成為衡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水準的主要標志。其中,作為高職院校也毫無例外地“挑戰杯”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平臺,以此為契機,從賽事機制的解讀、競賽項目的篩選和確定,到選手培養選撥參加各級競賽,“競賽”的形式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參與“挑戰杯”成績不俗的高職院校,一般而言都有特色品牌專業,在專業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這類高職院校能夠將創新創業類的大賽作為教育切入點,以點到面的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內化在競賽前期培訓、參與競賽過程,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在校內選拔專業優秀或具有特長學生,單獨開設“學徒班”、“卓越班”、“技師班”、“創新班”等形式,集中優秀專業教師力量,對立項的班級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強化或創新創業知識培訓,全方位指導學生在項目的立項、申報、實踐競賽等,從而提高這一部分“精英”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該類型可以將學校專業或行業帶頭人聚集,一方面滿足對創新創業有極大興趣且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類似于傳統的“研究生導師班級”模式的小班化教學,來培養一部分精英學生,能夠促成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取得不俗成績。
高職院校通過讓學生自行根據專業特色、興趣特長來申請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導師和學生具有雙向選擇權,經過項目立項、實施、結題等環節,完成創新創業模擬或實踐,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的類型。此類模式一方面來源于國家到地方既定實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有成熟項目和場所來借鑒或運用,另一方面在創業孵化基地前提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和完善,能夠以成果出現。一般來說此模式強調依托學生所學專業知識開展實踐創新活動,有成熟的實訓場所、實訓場所、孵化基地等,大大提升了創新成果的產出,可以通過一定途徑轉化成社會效益,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創新意識。該模式非常強調職業教育的實踐性,以生為本,突出個性化,強調學以致用。此類模式在專業性、主動性、實踐性、持續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優勢,逐步形成了“專業導師+實踐項目+學生團隊”模式,此模式結合區域優勢,發揮專業特色,有利于建立健全專業教學,有利于促進自主實踐、過程幫扶、平臺提升、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立,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此模式是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發展趨勢。
“專業導師+實踐項目+學生團隊”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基于已經成型項目的基礎上,以專業導師指導為方向,組織學生團隊開展的創新創業活動。專業導師由專業教師、科研人員、校企合作專員等在特定專業領域具有很強專業水準的人員;實踐項目是指學生社團、專業興趣小組或個人開展的各類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學生團隊來自于同一專業、同一年級或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由一定數量學生組成的,他們努力方向一致。
“專業導師+實踐項目+學生團隊”主要特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性強。此模式不同于一般學生為實現個人“天馬行空”想象的初步實踐,該模式專業性強,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性的專業性,要求學生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或有一定孵化成果的前提下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在專業導師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增加創新創業的成功率。二是互動性強。在此模式下,專業導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將科研成果、教學應用、專業實踐相關結合起來,將創新創業內化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相互之間因目標一致都能夠發揮很強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主動規劃,完善整體實踐項目。三是實踐性。該模式不同于一般傳統的理論上的說教灌輸,它是在專業理論指導下偏重于創新創業的具體項目實踐活動,能夠避免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被動和盲從,大部分學生能夠結合個人專業和自身能力特點,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專業理論成果實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