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平 蓋苗苗
(商丘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某芯一號”造假者陳某曝光后依然活躍學術界而且再受重用,西安交通大學6名教授花了3年時間舉報李某造假才真正核實,屠某獲獎卻引發了相關爭議,這些一系列的名單都無不折射出學術界存在的問題,不斷拷問著我國現行的科研評價體制。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新生的力量,與公辦高校相比有自己明顯的特色,科研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構建和諧高效公平的科研評價機制對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水平,深化學校發展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2017年起,河南省民辦高校擁有職稱評審權限,增加了職稱評審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對科研論文的數量進行了具體量化,量化評價成為傳統最直觀有效的評價模式,但快餐式速化評價也引起評價“置信度”的問題。很多教師趁著學校評估建設對中高級人才大量需求的緊迫性,采用不正端手段進行學術造假,職稱論文、著作、專利等成果缺乏專業性和原創性,多是低水平重復性研究,該現象嚴重侵蝕著我國的科研生態,既不利于科研隊伍的建設,更無法詮釋科研的創新含義。
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上海交通大學57歲的教師晏才宏,沒有高級別的論文和職稱,仍然在科研有著矚目的成績。任何科研成果的價值都應依據其思想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不能單純地以論文級別、數量衡量而忽略質量,建立和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能有效避免泡沫效應和學術浮躁。
民辦院校多定位在教學型,科研部門不夠完善,一般將科研工作掛靠在教務處,缺乏內行的專職科研管理人。每年職稱評審時,一般程序是先由行政人員進行把關基本條件,分院不同專業的領導進行審核內容,這種評價主體的錯位容易對科研成果的層次和深度出現誤識,厚論文、官本位思想、高學歷等因素干擾,不利于甄選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由此可采取由第三方機構操作職稱評定方式,根據不同的專業技術特點分門別類制定技術職稱評定資格條件,每年組織不同的同行專業人士作為專家進行評審,高校只需要全力做好科研人員聘用工作,這樣有利于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規章更加學科化,也減少了高校的科研管理負擔,強化教師隊伍的科研實力。
職稱評定本身是對教師科研能力激勵科研人員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我國通常把科研成果排名或職稱作為科研人員薪水提升、職務晉升、崗位津貼、年度績效的主要標準,造成高校出現大批的中高級職稱的教師。但是擁有學術頭銜是否具備真正匹配職稱的科研能力,能否成為學術帶頭人還需實踐考核。當前高校制定評聘分離的制度,只是停留在表面性的分離,沒有實現是實質性分離,沒有把評定與聘任放在同等地位對待,基本還是評定決定聘任。淡化職稱頭銜與福利待遇的鏈關系,將評定與聘任放在同等地位對待,根據“實踐考驗”和“時間檢驗”,由年度考核轉向聘期考核,依據科研實力調整薪資,鼓足教師科研干勁。
據統計,我國每年論文成果數量驚人,但研究成果轉化率甚至不到20%",很多教師的科研成果缺乏原創性和社會價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的終歸宗旨是有效的轉換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科研成果不能留存于形式,一切紙上談兵的形式科研都是偽學術,應注重科研成果實效性和轉化率,防止學術泡沫化,真正實現產學研合作,維護科學研究的神圣性。
總之,針對當前我國科學研究中“大多數跟隨,極少數領先”的現實狀況,應堅持“質量優先,量化參考”的評價導向,采用社會第三方機構作為評價主體的模式;評聘考核時,落實“評聘分離”制度;重視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合作新形勢。科研評價體制的構建是一項復雜長期性的任務,關系到各個方面,需要學校根據條件的變化而不斷修訂和完善,才能從根本上減小量化評價導致的負面效應,推進科研管理和評價的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