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丹城第三小學 方 俐
“數數”,指通過某種方式或途徑計算詳細的數字,通常采用扳手指、嘴巴念叨、心里默念的方法,為較普遍且較普通的一種數學行為。
數的概念內涵包含基數、序數、大小比較、自然數系的十進制關系等。 “數數”過程中,知道從1開始數時,最后所說出的數就是代表了整個集合的數量,并能做到按數取物,就表示兒童掌握了基數的概念。
從數學發(fā)展的邏輯體系來看,兒童基數概念的發(fā)展是加減運算的必要前提。對兒童來說,加減就是“數數”的延伸。弗賴登塔爾也明確指出“數數”與計算的關系:“兒童通過繼續(xù)‘數數’來學習加法,通過往回‘數數’來學習減法,通過按兩個一數、三個一數等‘數數’方法來學習乘法。”因此,“數數”技能的掌握將直接影響兒童的計算能力,“數數”是進行熟練準確計算的必要保障。
那么,現在一年級新生的“數數”水平如何?真的具有如上述教師說的那樣的高水平了嗎?經過筆者調研,發(fā)現存在如下問題:
1.有76%左右的兒童是“一個一個”數,即點數的方式。在數錯時還喜歡從1開始重新數;有20%左右的兒童可以從數錯的那個數開始往后數,有3%不到的兒童能把“5+2”中的5當作一個起點再往上數。
2.有的題目的呈現方式宜于兒童選擇“按群計數”,即“兩個兩個”“五個五個”“十個十個”數的方法。但是,選擇“按群計數”的不多,有96%兒童用的是“一個一個”點數的方法,而在點數過程中,往往也存在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我們一年級新生的“數數”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兒童處于一個一個點數的水平。為了更好地進行后續(xù)學習,我們必須加強“數數”活動的教學。
低年級“數數”行為是后續(xù)學習的基礎,是提高兒童數學能力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利用低年級“數數”行為來提高兒童的數學能力呢?現提出幾點對策。
《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數感的定義:“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對數的感悟是從“數數”學習辨認各組實物對象的多少開始建立的。兒童對多少的感悟離不開實物、圖片。在一年級上冊20以內數的認識中,他們能把數量詞與其代表的少量物體聯系起來,逐漸過渡到數大量的物體。我們在這個時段要為低年級兒童提供實物,聯系身邊的具體事物,讓兒童進行充足的“數數”行為,將數與物對應起來,幫助兒童形成對十、百等數量大小的感知。
兒童運算能力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實物操作—表象—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上面調查中反映,學前兒童初步學習加法運算時,大多是采用“全部數”的方法。我們在這一內容學習中,要提供給兒童大量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有關加法的運算。在經歷“全部數”的過程中,有兒童就會自發(fā)地從“全部數”轉到使用更為有效的“從一個加數接著數”的運算方法。在不斷的“接著往前數”中,有的兒童也會自發(fā)建構“從大的加數接著數”這樣更有效的策略,從而逐步提升兒童的運算能力。
教學中,首先要建立“群”的概念。例如兩個一群,就可以通過數一雙雙的拖鞋,兩個一組的桃子、櫻桃等水果來實現。數五個一把的香蕉活動中,則是建立五個一群的概念的最佳時機。十個一群的概念,是我們在11~20數的認識中一個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通過圈出10個、捆出10根、擺出10個等活動,不斷建立十個一群的概念,從而也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十”。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在“十個一群”的基礎上,經過推理認識幾十幾就是幾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的,而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認識,則是在“十個一群”的基礎上,推理形成“百個一群”的認識。我們要重視“按群計數”的方法,提升兒童推理能力。
雖然“數數”行為是那么普遍又普通,但其中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優(yōu)質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關注兒童,重視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運用得當對于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