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劉家云
低年級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富有好奇心,善于理解記憶直觀事物,思維較為發散,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缺乏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這些特性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應用生動有趣的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配合教具,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式自主學習,以此來加深對數學概念以及公式的記憶與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在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具的使用隨著教學內容而不斷變換,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情況為講解理論概念性知識和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小學生的思維較為直觀,喜歡切合生活實際中的事物。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提前對教具進行改進,使其來源于生活并讓學生對其有熟悉感,加強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的思維隨時跟隨教材的內容進行思考,由此給學生更深的印象,發揮出教具的效果。另外,教師也應利用教具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將教學環節和教學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進行討論、探索和學習。
例如,在進行十以內的乘法教學中,我就利用小棒進行演示,在課堂中我用小棒進行講解,將小棒分出不同組,每一組數量相等,之后我讓一部分學生數每一組內的小棒個數,然后再將所有小組數相乘,最后,我讓學生將所有的小棒數量進行統計,之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數量是一樣的。這時我對學生進行引導:為什么不同的計算方法所得的結果是相同的?其中有什么道理?學生在聽到問題后進行積極討論,通過在書中了解查找答案。在課中,我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自由組合,相互進行配合,各個小組之間形成競爭,小組內合作,這保證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以此來提高教具授課的有效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而教具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聯系生活,從而降低課本知識的理解難度,有效提高教學有效性,而與生活沒有聯系的教具反而會在教學中產生不利影響,更加阻礙學生的理解。因此,要想讓學生通過教具對知識有較深的理解和記憶,并能夠有效地將所學轉化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就要讓教具變得更生活化,切合生活的教具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從而降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恐懼感,讓知識更易吸收消化,產生持久的記憶。
例如我在講解年、月、日和24時計時法時,就用四種不同年份的年歷讓學生進行觀察,其中包含閏年,我讓學生找出哪一張年歷是閏年,閏年中有什么特殊的標志,學生通過簡單的運算,找出了閏年年歷。之后我讓學生進行回顧:在找年歷的過程中,應用了哪些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在進行數據的運算時,又進行了怎樣的數學計算?經過學習討論,學生理解了閏年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同時回顧和加深了對除法運算的技巧和應用,同時,學生們認識到數學在生活實際中的意義。簡單的教具讓學生與生活間的距離更加緊密,從而使得學生更為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并自主鍛煉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得到提升。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教學用具,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能了解到自身知識的欠缺方面,從而查缺補漏,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能力和思考想象等綜合能力,有效刺激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對數學有更深的興趣。例如我在講解立體圖形時,就讓學生在課下手工制作各種立體模型,利用硬紙片制作正方體,再通過擺放正方體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尋找各個面,還有圓錐的制作,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學生認識到圓錐展開后的平面圖形為扇形,幫助學生理解圓錐的面積公式,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應用圓錐公式。讓學生親自動手創新,不僅讓其理解當下所學,更能培養學生今后對數學的想象、創新實踐能力,為其今后的數學發展做鋪墊。
教具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有效使用,一方面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所學知識點,有效地降低學生在學習時所遇到的理解困難的問題,從而形成牢固且長久的記憶,另一方面,教師使用教具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具以及案例,使學生的興趣加強,主動地投入到課堂的討論和學習中,利于學生數學思維以及解決實際能力的培養。最后,教具也應配合多樣的教學環節,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