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其正是揭示了產品的制造、人才的培養,必須經過精雕細琢、精心打造、精工制作、千錘百煉才能出精品、出人才。近年來,國家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物質極大的豐富,但也產生了浮躁、激進的社會心態。
中國已是世界制造大國,但離制造強國還遠,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回歸。工匠精神重提,并不只是要培養職業能人,而是要為社會培養一批批職業素養高、實干進取、技藝高超、愛崗敬業的人才。這一批批的人才立足各行種業,才能真正造就“中國制造”,甚至“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好的產品都是人生產制造出來的,人是社會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因素,沒有高素質的人,自然無法生產制造出好的產品。
很多研究資料顯示,世界上壽命長的企業,其精髓就是專注、不浮躁。很多在職業上取得成就的個人,也是專注、不浮躁、持之以恒。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基本內涵包含:敬業、專注、精益、創新。
敬業屬于道德范疇,是對社會個人的要求。個人專心致志于工作,是個人對所從事工作負責任的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就提出“敬業”的要求。西漢禮學家戴圣所著《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中“敬業樂群”指的就是個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盡職盡責,不可怠慢。
專心、專一,心無雜念。晚清著名詞家陳廷焯著《白雨齋詞話》:“蓋兵貴精不貴多,精則有所專注,多則散亂無紀。”指帶兵打仗,兵在精在專注,只有專注,方能排除外界的干擾,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達到目標。也是說明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心無旁騖才能達到目的。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事物已經非常出色了,還要追求更加完美。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實踐和認知能力,是追求突破、革新的創造,是對現有事物提出新的方法、思維,是本著提高效率、品質的原則下的創造改進。
高職學院培養的是具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生畢業的綜合素質應是達到某個專業的技術嫻熟、理論夠用、具工匠精神,能沉下心專注工作崗位,精益求精的做一方面技能的工作。基于高職人才培養要求,作業高職學院的教師,首先就要是一個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有實踐能力、有理論知識、有傳授技能與知識的能力。
高職學院要培養具高技能的人才,高職教師本身要具高技能,有豐富實踐能力。對于很多高職學院教師本身就是從一所大學步入另一所大學的境況,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不夠。
高職學院從兩個方面給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機會,一是有計劃的送教師到相關企業鍛煉提升,二是校內實訓基地教師自我操練提升。
教師的自我修煉提升一定是個人自覺與學校計劃鼓勵相結合的。要清醒認識到教師專業技能提升于高職學院于教師自身都具雙重意義。時代在進步,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的制造技術日新月異,教師不能墨守成規。高職教師要時刻持續注意關注最新的制造技術,不能用現實已淘汰的技術傳授給學生,注意不斷更新知識技能。
但在求變、求新的過程中,一定注意不能激進,傳統的課程、基礎的課程是不能變、不能改的,就是變也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與分析,不是一提出改革,一提出創新,就什么都一起改、一起創新。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在要求學生高素質,我們口中念著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教師首先要示人以高職業素養。
日本有一個著名的家具企業名為秋山木工,有一本書《匠人30條》,用通俗易懂的三十句話描述了成為一名匠人的要求,同時強調人品比技術更重要。其“匠人須知30條”濃縮了禮儀、感恩、尊敬、謙虛等素養。比如: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學會打招呼;必須成為能為他人著想的人;必須成為懂得感恩的人;必須成為很會打掃整理的人等等。
教師在與學生相處中、日常工作中、生活中,處處都應注意自身素養。比如,學生行為管理中,我們要求學生寢室要打掃整理好,同學之間在文明交往,公共場所不得吸煙等等,作為教師首先要做到,老師的辦公室要干凈整潔、桌面文件要擺放整齊等等,所謂“有樣學樣”,教師的為人行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要注意身先以示范。
高職教師作為“工匠精神”傳承的主要力量,需要在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兩方面加強創新的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更是培育高職學生進入社會發展成為未來“大國工匠”領路人的需要。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是堅持、嚴謹、一絲不茍。要警惕那些炫技能、作秀式的技能大師,真正的“工匠”是善工藝具匠心,是具有哲學理想的手藝匠人。作為高職教師,在社會紛繁變化的狀態下,要能明辯是非,堅持真理,不忘初心,以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以高度集中的專注狀態,以高度精益的嚴謹態度,以積極進取的創新思維,以“溫良恭謙讓”的職業素養影響學生、示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