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芳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1]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發展人的具體實踐活動過程,教育的本質首先應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一切從學生出發,關注學生的現實訴求,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只有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教育才能更好的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現行教育模式下,衡量一個學生所取得進步的標準就是學生的學業成績。在一味追求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現出許多弊端,諸如教育被功利性的利益追求所誘導,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教學追求知識容量、訓練強度,失去了教育應有的價值意蘊。學習并不單純是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引領精神生活,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于教育成效的評價不應只是通過量化的成績來作為標準化的衡量要素。
“教育的意義在于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為人的成長引領方向,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文本為中心及以考試成績最優化目標為中心的現狀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讓學生回歸人的本性,賦予教育生活中的人以充分的自由,從而使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2]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成果要實行動態評價機制,在注重結果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道德素質建設,關注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品質,正是在這種過程的追問中,才不會讓學生失去創新的意識和動機。教育所教授的知識是特定的,但學生對于知識的解讀卻不存在特定方法,學生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來重構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自我覺醒與自主認知,真正的教學要授之以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培養人才的質量。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地位,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也只是根據教學大綱而制定的,忽略學生個性化的需要,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沒有足夠的話語權。“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以便更好的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教師要善于將教學話語與學生分享,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而且還肩負著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任務。知識只有被真正理解、入腦入心才會在一個人的身上真正發揮作用,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建立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離不開創新型思維,教師是站在培育人才的第一線陣地,因此要高度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為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培養大批高質量人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的培養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發揚馬克思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習近平從執政興國的角度,提出人才是推動創新的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的理念,只有心系人才個人發展、重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才有助于推動我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大國,從而引領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前進方向。”[3]我國在推進建設人才強國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并且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熱情也是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人才思想科學內涵的重要體現。
知識可以是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也可以構成一套系統的體系,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做出適時的調整與改變,刻板的教學活動不僅不能使學生有效掌握理論,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使學生厭倦學習。
新時代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要因事而化。首先,教學內容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知識具有真理性,但即使是真理也具有時代性,教學內容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學生接受系統的教育不僅是為了能夠博學,更重要的是為了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要緊扣學生實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的將教材體系與時俱進,讓教材內容反映時代特點,彰顯時代魅力。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渠道很多,但系統的組織教學活動仍不會被取代的原因就在于常規的教學活動更具人文性,可以根據現實情況作出相應的變化,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其次,教學過程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傳統的教育模式總是更注重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的過程,忽視學生的價值認同,這種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的情感關注,很難滿足學生實際的需求。所以,教學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就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貫徹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且教師要重視課堂的人文關懷價值,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尊重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最后,教學目標要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期待。“以學生為中心”就是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學生,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就是為社會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學目標要與社會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源源不斷的為社會輸送大量人才,為社會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而課程育人是建設教育強國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實現教育強國的應有之義。我國教育要想實現內涵式發展,培養出一流人才就必須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與課堂之中。“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師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力圖通過交流使學生理順思路,在彼此交流中進行思想的交匯與碰撞。課堂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大量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實際反饋,將積極的價值觀通過課堂設計融入課程體系中,構建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讓教學活動成為德育教育有力的價值觀載體。教師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德育資源,讓學科知識在與情感的融合中活起來,當課程能夠滿足學生追求價值實現的時候,學生對于課程的獲得感和認同感就會增強,學生就會進入一種對課堂充滿期待、對知識充滿渴求、對現實充滿希望的幸福狀態,從而有助于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僅倡導在知識的獲取上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而且倡導全方位的關注模式,形成育人體系的協同效應,這樣,學生在情感上會有更大的認同。“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當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反應,用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淵博學識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當中產生共鳴,讓知識的傳授更有溫度。”[4]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是堅持素質教育,實現課堂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教育要想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需要,更加凸顯教育育人的本質,學校、教師就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