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技術領域的革新促使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這為高職院校的更快更好發展提供了契機。在2014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是國家與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厚望,同時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素質職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高職院校施以全方位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包括技術方面技能的培育,也包括職業人自身精神力的培養,即職業精神的激發與培養。那么何為職業精神?中國人民大學的邱吉教授將其定義為“人們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反映職業性質和特征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職業精神既是人類在改造物質世界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活力和意志的體現,具有強烈的社會性特征;也是對從業者職業意識、職業思維和職業心理狀態的反映,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同時還是從業者職業道德素質的具體體現?!盵1]通過解讀不難發現,職業精神帶有濃郁的主觀傾向,這將是從業者在未來職業生活中進行自我超越與實現社會價值的原動力。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一個人能否獲得社會的認可,實現自身的價值,取決于他(她)是否可以與社會接軌,用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行動生活的基本準則。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而其中的高職院校學生更是未來建設的先鋒力量,社會大語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生只有用具有社會主義特質的職業精神來武裝自己,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精神要素融入到自己的行為意識當中,才能獲得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于個人而言,在待人接物,與人協作時更接地氣兒,不斷修煉自身的品格德行,使自己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于工作而言,優秀的工作狀態需要有好的職業精神做支撐,職業精神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相鏈接,直接體現為能夠做到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確保職業行為的可控化,最大程度的保證工作是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為工作所屬行業、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是傳統職業精神與道德品格相融合的產物,是傳統職業精神之上的一種價值引領,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范圍內的市場價值訴求。在當前的高職教育階段,院校更需要重視將職業精神與社會主義精神體系相交融,培育凝練出社會主義語境下的職業精神,以此作為高職學生未來職業道路上的指南針。具體而言,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應基本包涵以下幾大方面:
第一,愛崗敬業。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第一條就明確要求,社會主義勞動者必須具備愛崗敬業的品質精神,熱愛、尊敬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關于“敬業”的表述,由此可見,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進程中,社會對個體工作者的一項基本要求。我們從小就會說“要做一名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而一個合格的建設者,第一項就要做到“愛崗敬業”。在我國,從高職院校走出的學生未來基本走上的都是技能型崗位,這些崗位對勞動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有扎實的技能功底,在具體的動手環節中能夠拿得起、靠得住,還必須要有充分的行業認知和心理準備,有一顆熱愛所選行業的心。由于技能型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一般具有時效性、單一性等特點,要想充分適應行業不斷向前向上發展的態勢,就必須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以“細心、耐心”對待具體的工作。只有踏實肯干、兢兢業業,從業者才能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去迎接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工作做到最好,從而被所處行業和社會認可,真正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第二,誠信正義。市場經濟強調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自主性、開放性、競爭性,這些特點在保障市場的自由度同時,也存在著可被利用的漏洞,一味地依賴市場法則,極可能在利益的面前喪失原則,放棄初衷。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我們更加強調傳統道德觀的引領作用。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被視作是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一個以誠待人,言而有信的人,能夠不拘泥于蠅頭小利,緊守市場準則而不逾矩。正義,即能夠秉持公道,充滿正能量。高職學生在走向社會后,所從事的崗位多種多樣,但無一不是與社會發展貼合度最為緊密的,是整個社會發展的根基構架。這些工作的完成,直接關系到了國家的總體建設,因此在高職學生為踏入社會之前,學校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此方面的意識——遵紀守法,以國為重。只有具有了這些正義的元素,在遇到大是大非時才能夠守得住底線,不易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第三,友善協作?!芭囵B職業技能是職業教育最基本的價值體現,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盵2]在社會大背景下,人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其工作具有濃郁的社會性,所有職業人的工作都是社會大生產中的一部分,都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工作是可以脫離他人而單獨存在的,因此高職學生理應掌握的一項技能就是與他人的協作?!耙粋€好漢三個幫”,只有具備協作意識,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才能更好地融入,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取長補短,快速成長。與他人協作,不僅是一項技能,也屬于意識精神的范疇。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團結他人、協同工作,是一名職業者情商的體現,同時也是職業精神應進行培養的一方面。與他人相處,重點是要以真心相待,對周邊的人懷有善意,而這恰巧是當前我們大力倡導的一項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要求個人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友善其實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原則。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時期,職業勞動者有必要將友善地待人接物與有意識的協同做事聯系起來,這也是社會主義職業精神中的重要內涵。
第四,創新進取。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大學階段要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接受所學專業領域的相關技能培訓,這些是他們未來立足崗位的主要法寶。當然,僅僅靠這些還遠遠不夠,高職院校還需要把學習的理念凝練成一種創新進取的精神來傳授給學生。中國有古話云:“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尤其當前的我們身處于知識信息迅猛發展的21世紀。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建設正處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職業勞動者作為中間骨干力量,必須不斷努力,毫不放松;而從基層行業發展的前景來看,不斷提高的技術水平也要求掌握運用其的一線人員必須具備相適宜的能力。綜合而言,高職學生只有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走上社會后自覺地鞭策自己不斷吸收本領域的最新知識和技能,在處理問題時多問為什么,多思考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才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得心應手,將自己的所學知識與一線經驗相融會貫通,做到不斷前進,銳意進取,更多的創造出本專業所需要的新成果,豐富本行業領域的新需求,從而使得所做工作產出比高,真正實現職業生涯的成功。
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培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全方位高素質職業人才的一條必有之路。在未來社會,具備愛崗敬業、誠信正義、友善協作、創新進取精神的職業勞動者必定是更具競爭力的,而這些精神理念的培養,卻是一朝一夕無法完成的,它需要多部門從多角度同向發力,共同建構。
第一,高職院校要明確重點,肩負起主要的培育使命。首先,高職院校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總攬全局,結合整個市場的未來走勢及相關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善全面的人才培養計劃,將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培育寫入其中,作為院校教學的一項重點,為后面的具體施教搭好框架,奠定基礎。其次,在具體的專業課堂上,專業教師在進行專業理論及技能的講授之外,還需要有意識地擔負起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宣講任務。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將職業精神與技能操作相結合的模式來進行,比如在護理專業的課堂上,教師可以一邊講護理操作的要領,另一邊反復強調這樣做的價值意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將專業的重要性銘記于心,未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夠發自內心的尊重工作,熱愛崗位。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要守好思政理論課這塊主陣地,充分發揮好其在高職院校職業精神培育中的中心渠道作用。思政教師要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在思政課堂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道德準則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下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于大是大非問題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思政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榜樣帶頭作用,通過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言傳身教中使學生對未來工作產生高度的認可感,使命感。除此之外,輔導員也要多于思政教師進行交流溝通,關心引導學生的寢室生活,將日常的生活文明常識融入到學生的個體意識當中,雙管齊下,幫助高職學生建構起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框架。
第二,社會企業要協同配合,肩負起必要的培育使命。高職院校著力培養的是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在治學方面與企業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一方面,現在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把企業引入到日常的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企業的要求,使自己成長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在這個過程里,企業一定要首先確保自己的企業文化是積極、向上的,
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然后在具體的授課中有意識地向高職學生傳輸自己的企業文化要素,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高職學生更快地適應未來的崗位要求,真正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特征要求,在熟悉的基礎上增加認可度,在未來能夠更好地融入其中,發揮好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社會效應。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一般會在最后一年安排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實踐將前邊的課堂理論學習分解細化,便于學生的吸收掌握。這個階段同樣是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培養的黃金時期,企業應該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在學生“頂崗實習”階段,不僅是技能操作方面,包括職業前景、職業操守等精神理念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務必使學生對每天所進行的操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對于學生今后踏上工作征途,不斷地自我激勵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企業還要細心地指派學生實習的“負責人”,他們是學生接觸行業,接觸崗位的第一扇窗戶,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日常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所以要想使學生具備優秀的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其走上崗位的“引路人”一定要首先具備相關的職業精神。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職業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從學生一踏入校園就開始,一直到高職學生走出校園,走上崗位還未完全結束,是一項需要學校、企業在社會大背景下共同合力的巨大工程。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應該成為整個市場經濟范圍內的職業理念,它的成功普及,必將對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產生重大的效益影響。
參考文獻:
[1]邱吉.培育職業精神的哲學思考—從職業規范的角度看職業倫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2):77.
[2]鄭玉清.現代職業教育的理性選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J].職教論壇,201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