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啟
(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當代中國在經歷了四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后進入新的改革階段,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的建筑業也面臨環境變化、國有企業改革等問題。新的挑戰同時也是新的機遇,國有建筑企業通過把握當前時代的機遇,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路徑依賴的存在,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成為國有建筑企業實現新騰飛的重要課題。
長期以來,建筑業一直是中國傳統實業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生產總值方面看,二零一七年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為人民幣827,122億元,其中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13,954億元,占有絕對影響地位。從經濟增速情況方面,建筑業在二零一六年的行業總產值是193,566億元,二零一七年建筑業總產值增幅為10.5%,明顯超過同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6.9%的增速。但是在體量大、增速快的背景下,建筑業的行業產值利潤率卻呈現逐年下行的趨勢。這也反映出隨著新形勢下中國經濟逐步轉入新常態模式,經濟下行的壓力也給建筑業市場帶來了日益嚴峻的復雜環境。
環境的主要變化表現在建筑業市場總體需求逐年縮小、產能過剩,企業間競爭壓力持續增加等方面。目前中國建筑業中國有企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民營企業所占總體比重相對較低、規模相對較小。隨著中央“降速提質”政策的落實,民營建筑企業的經營發展首先受到影響。由于近年來房地產的快速發展,民營資本大量涌入建筑業,利用快速擴張、擴大杠桿、相互擔保等方式追逐利潤。這導致部分建筑企業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低、核心競爭力弱的特點。目前大型國有企業產能過剩、國有資本行業分布有待合理化調整、國內市場需求持續走低等矛盾,使國有建筑企業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建筑業當前發展環境由高速增長期進入轉型關鍵期,結合行業環境分析,在發展路徑選擇合理的情況下,國有建筑業企業在這一關鍵時期的跨越式發展是可實現的。
探尋企業發展路徑,應當結合時代背景與歷史經驗,通過市場發展與自我定位尋找符合客觀事實的正確路徑。在世界范圍內總結分析,能源、通訊、軍工等自然壟斷產業或其他公共性、基礎性、技術密集性的產業才具有維持國有化的必要。并且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應當采取多樣的存在形式,建筑業中符合上述條件的國有企業應當在保持國有方向的基礎上靈活采取多種所有制,以適應改革需求。
中國國有企業的建立,是基于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意識形態與經濟調控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原有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機制成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國有企業經濟調控的能力逐漸弱化,轉而承擔起國家安全、基礎建設、國計民生的職責。這就要求一部分國有建筑企業需要在新環境下以變革求發展。國有建筑企業正在通過改制完成市場競爭力的提升,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建筑業作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國有企業在各領域分布廣泛,具體到市場細分中既有交通建設、能源設施建設等投資大、技術密集的基礎建設領域,也有建筑安裝、建筑裝飾、房地產建筑等商業性領域。前者正在由國有獨資企業向國有控股企業轉變,后者則由國有資本控股向相對控股甚至去國有化方向發展。國有建筑業企業應當認清未來市場發展趨勢,通過合理的自我定位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的國家整體改革與國有企業改革都進入了攻堅階段,在某些角度分析,過往的“軟著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歷史發展及國家社會環境的需要,新的改革形勢下國有企業的發展可能是更加深入、徹底的改革過程。比如東歐國家曾經采取由中央收緊公共投資、限制地方政府通過貸款彌補財政赤字的行為,在公共投資領域、地方債務問題上,目前中國也存在相似的發展問題。
中國地方債務的持續增長也在放大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對建筑業影響比較大的是房地產市場在未來的走向。房地產市場在當前經濟增長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地方債的持續高位運行,與房地產相關的建筑企業面臨下游市場萎靡的風險。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世界范圍內對建筑業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目前國有建筑業企業在綜合管理能力提升、市場競爭方向調整、人才素質結構優化、國際化運作培養等方面仍然存在提升空間。以上問題既是制約國有建筑業企業發展的原因,也是其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突破的路徑選擇節點。
順應國有企業改革潮流是國有建筑企業實現跨越發展的前提。國有企業改革中強調國有經濟戰線必然要收縮,國有建筑企業應當考慮國有經濟與資本市場在這一問題中的相互作用。企業自身應當積極考慮與資本市場的合作,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主動通過重組、合資、產權轉讓、股份制等形式實現自身改制。其中合資適用于海外市場前景廣闊的企業,可以通過合資形式獲得海外市場的認可度,也利于從區域性企業向全球性企業的轉變。產權轉讓、股份制適用于資本、技術密集的企業。通過轉讓及股改,企業可以在增強資本實力的同時實現戰略伙伴的利益關聯,對高端技術的引進、商業鏈整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節約經營成本。
利用科學管理模式是實現國有建筑企業效能跨越發展的有效工具。隨著外部環境的變革與企業內部所有方式的改變,企業管理模式要緊跟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國有建筑企業的國有性質容易使企業管理理念僵化,建筑業是世界范圍內的主要產業,企業可以借鑒國內外成熟的先進管理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方式。改變原有的管理弊端應當在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具備精準的市場分析定位能力,通過戰略規劃與經營計劃鎖定目標。其次要加強企業對員工的績效管理水平,培養競爭意識、發揮獎懲的作用。最后要在管理理念中強化創新意識的傳導,鼓勵新思路、新技術的思考與開發。
豐富的人才儲備與技術創新是國有建筑企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有力保障。當前企業人力資源正在逐步向人力資本轉變,在建筑行業漫長的發展中,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體現。技術的承載媒介主要是企業人才,不同于歐美國家技術人才比例的穩步增長,我國建筑業人才是在需求刺激中實現的跨越式增長。這就要求企業應當建立完整的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與培養體系,同時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調整企業人才結構以適應經營發展需要。通過對人才的管理實現自身技術的積累,結合管理模式中對創新的鼓勵,使兩者有機結合,滿足跨越式發展的需求。
利用海外市場是國有建筑企業實現業務跨越式增長的必由之路。無論是“一帶一路”戰略還是“去產能”戰略,都將海外發展作為國家主要經濟發展方向推進。國有建筑企業在資本實力上具有優勢,同時建筑業也是跟隨國家發展戰略進行海外投資建設的主力軍。企業在海外市場競爭中應當首先掌握國際經濟往來的規則,不以國內經驗作為對外交往的方式。在業務拓展中以優質產品、誠實守信、友善交流的原則不斷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品牌價值。除此之外,建筑企業也應當重視海外市場的風險。在風險控制方面,應當首先對項目風險做出合理論證,根據不同區域市場所面臨的風險形式,以定期評估、信息及時收集反饋的方式規避風險損失。
國有建筑業企業因其國有性質與行業特性,在當前環境下具備跨越式發展的前提。在路徑選擇中應當結合環境變化對自身深入分析,通過順應改革的科學路徑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東東.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7.
[2]陳琳彥.中國建筑業細分產業結構演化研究[D].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2017.
[3]陸亞雄.“一帶一路”背景下成都市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