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郭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為高職院校,我們面對的是高職學生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高職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新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提出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習總書記不僅給高職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高職教育培養的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長久以來高職教育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高職教育旨在培養應用型技能技藝性人才,為學生走向社會、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礎。高職教育是普及性的大學教育,是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使高職院校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獲得好的工作,過上幸福生活就是帶動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走向美好生活,因此根據新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職院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在教書的同時把育人放在首位,教育學生謀生的本領同時,教授他們獲得幸福的方法。
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存在諸多不同的特點,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也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復雜性,他們有的通過高考進入學校,有的來至學校的的對口招生考試來到學校,有的是通過學校自主招生考試進入高職院校,絕大部分都是學習成績達不到本科分數線的同學,學習能力普遍比較弱,呈現出區別去本科院校學生的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大于自信、自尊大于自強、情緒大于情感大于理性的這些心理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方面一直不是他們的強項,也一直生活著跟其他學習好的同學的對比之中,周圍的同學都考進好的大學,自己進入高職院校,也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不如他們,進而產生自卑心理。并且進入新時代,獨生子女較多,單親家庭學生也占很大一部分,因此,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較弱,逆反心理比較嚴重,缺少對自己的規劃,對自己放任自流。
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動作記憶大于符號記憶、行動力大于思想力、智力大于非智力的思維特點。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差,他們普遍反應上課聽不懂,尤其是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思想力水平要求比較高,因此他們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導致不愿學習的心理,這就導致了他們厭學和曠課情況的產生。但他們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又是他們的優點。
高職院校學生在處理自己生活問題時體現出來的觀念特點也值得我們注意,他們關注現實的意愿大于關注未來的意愿、對自由的追求大于對紀律的遵守、個性的彰顯大于對共性的認同、物質追求大于精神追求、對美感的追求大于對善感的追求。高職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有些學生就如釋重負,加上傳統觀念以為大學是自由的、輕松的,因此,他們一旦進入大學,又沒有父母的約束,升學的壓力,因此就自由散漫起來,“反映在行為上為沒有組織觀念、沒有時間觀念,高職學生上課曠課、請假的現象一般較為嚴重。”(1)他們比較注重個性和與眾不同,對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缺乏熱情,缺少集體榮譽感。
高職學生的行為習慣也呈現出他們的特點,隨意性大于規范性、波動性大于穩定性、沖動性大于連續性、表現力大于自控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父母工作也比較忙,或者單親家庭,對學生缺乏管理,導致學生自控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換位思考,也容易導致社交出現障礙。
正是基于高職學生這樣的特點,我們要對癥下藥,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做好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
“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品德、啟迪智慧,培養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是提高每個人的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2)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和新時代的新要求,“高職教育要適應新情況、把我機遇、迎接挑戰,在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進程中,肩負起全面育人的歷史使命。”(3)高職院校的辦學職責就是以服務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不僅僅培養他們進入職場的工作能力,還要培育他們經營家庭、獲取幸福的能力。
新時代的高職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出身社會的工作本領,在社會矛盾演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這樣的矛盾的時候,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生活能力也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人的幸福往往取決于自身人格品質和外部的人際關系。”(4)但高職學生的性格特征又表現為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不善于人際交往的特點。因此,高職院校應提供環境、建設平臺,開展多樣的集體娛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加深自我認識、完善性格特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時代的變化,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這就需要高職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基于高職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能力欠缺這樣的特點,為了激發和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高職院校應該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建立激勵機制,通過競賽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從而提高他們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現代社會,缺乏責任感和功利主義傾向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著責任感不足的現象,在利益追求、價值取向選擇上,高職學生有著較明顯的個人傾向。這雖然與高職教育本身的功利性和對知識實用性的過分強調導致的,同時社會對高職教育認同度低下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小覷。高職教育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中擔當角色,承擔責任,在小組中讓學生懂得付出,獲得成就感,從而逐漸培養高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尊心。
如果說培養了高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責任感自尊心,那么怎樣讓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一直擁有這些品質,就需要持續的給他們動力,不斷地激勵他們,“激勵機制,是將激勵客體的行為納入一定規范并由此而對其施加影響,通過客體自我梳理和鑒別而逐漸產生認同感、激發內在動力,進而實現與主體的同向行動的各項工作環節之總和。”(5)通過對高職學生工作能力的肯定、對他們活動的支持,或者得到同學們的認可,人與人之間建立真誠相待的關系等等,都能夠激勵學生,讓他們獲得認可并持續保持這些正能量品質。
進入新時代,面對未來社會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和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變革,高職院校需要迎接挑戰。職業教育問題關系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長遠競爭力提升,關系億萬勞動力就業,既是教育問題,更是重大民生問題和經濟問題。高職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強、掌握技能技藝快的特點,高職院校要推進工學結合,把實踐教學、技能培養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之中,使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有所獲。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要大力培養具有特殊技能的應用技術人才,為學生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服務。高職院校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發展高職教育要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在新時代,面對新的問題,才能把高職教育辦好,才能使學生學到適應時代需要的本領,并通過高職教育全面提升素質,獲得工作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楓.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與管理[J].山東青年,2012(10):83.
[2]蘇益南.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職發展觀[N].光明日報,2017(11).
[3]廖娓.高職學生人格、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D].2010(4).
[4]武曉平.高職院校學生干部激勵機制的研究[D].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