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欣
(沈陽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青年人是祖國未來科技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加強學術道德、堅守學術規范,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保持學者的清醒與自律,成為弘揚科學精神的堅定實踐者,成為誠信為人的典范和社會良知的引領者。”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院士在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發出上述倡議。因此,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學術風氣,是新時期高等學校強化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
學術道德是指進行學術研究時遵守的準則和規范。學術道德失范主要表現為:學術造假;論文、專利抄襲、剽竊;購買他人專利等。
學術道德端正與否不僅關系到學術自身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風氣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狀態。學術道德失范現象不僅損害研究生的個人形象,也會對整個研究生群體的社會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會影響公眾的價值導向,從而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和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因此學術道德失范問題的整治勢在必行。
整飭學術道德失范現象,強化高等學校內涵建設,應從國家、社會、學校和研究生個人這四個角度入手。
從國家角度而言,應當設置社會個人誠信系統,在立法方面加大對涉及學術道德失范個人的懲罰力度。
自先秦以來,法為治國之本,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奉行的也是依法治國。學術失范行為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等相關法律,學術道德失范雖有法可依,但懲罰力度不算大,大部分為罰款、撤銷相關職稱、公開道歉等,筆者認為,應當加大懲罰力度,設置公民誠信系統,將涉事者的學術道德失范行為記入該系統,作為涉事者日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例如購買火車票或申請銀行信用卡信用等級評定的標準,依據涉事者學術道德失范程度的大小判定其是否可以從事相關方面的生產生活行為。
從社會角度而言,應當發揮新媒體的監督作用,適時對學術道德失范行為所涉及的相關人事在證據充分的情況下進行披露曝光。
新媒體作為當下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傳播社會正能量,與社會上種種不良現象作斗爭也是當下新媒體人的責任和義務。面對當代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廣大媒體更有義務去履行監督這一職能,讓人們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從而起到教化民眾,使人們樹立法制觀念,增強學術法律意識的作用。
從學校角度而言,應當加強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研究生是學界的主力軍,當今研究生學術道德意識普遍薄弱,所以高校應時常組織學術道德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普及相關法律常識,通過學術道德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讓其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提高研究生的誠信意識,進而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學術道德追求。
從學生個人角度而言,應當以鏡為鑒,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自控能力,用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升自己的誠信意識的法律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學術道德失范行為斗爭到底。
總而言之,對于作為當代研究生的我們來說,要提高自己的產權意識,勤奮學習,堅持真理,用知識武裝自己,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自己的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健全人格,不斷完善自己,棄惡揚善,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習慣和行為作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琪.學術生態視域下碩士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7.
[2]崔慶淼.誠信視角下高校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問題研究[D].中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