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星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從哲學角度而言,有效地將精神與思想進行完整的把握是解讀啟蒙的基礎和必須的條件。什么是啟蒙的精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的康德解答了這個問題,向人們解釋了啟蒙的內涵。啟蒙就是人類擺脫自加諸給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什么是成熟呢?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運用理性,能夠有效地支配理性,這就是成熟。以康德的立場來看,勇氣,是人們不成熟的一個主要因素,人們沒有勇氣去選擇理性,沒有決心去走向成熟,是人們自己把自己束縛在了不成熟的牢籠里。因此康德提出了啟蒙運動的口號: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在康德看來,啟蒙并不是某一個或者說某一些人的事情,啟蒙是整個“人類”的集體活動,從康德對“人類”這一詞的使用頻率,便可以看出這一點,“人類”這個詞語貫穿于康德談論啟蒙的始終。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組成了集體,集體又包括了每一個個人,所以啟蒙這一項全人類的自我反省的運動,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的參加,積極的去改造自己的思想,那么我們應該更深入地了解我們如何能夠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
啟蒙運動,其實可由法國大革命分割開來講,法國大革命之前啟蒙運動的一些思想家無限的推崇理性,希望以此來洗滌人們的思想與靈魂,去除人們那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而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啟蒙思想家們由對理性的淺層理解轉向更加深層、更加接近于本質的理解。啟蒙的全部含義在這種深入的探索之后才向我們全部展現。這種全部展現啟蒙的思想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這篇文章中所展現的“批判理性”的思想。這篇文章讓人覺得康德對于“什么是啟蒙”的概念非常肯定,因為他在文章的一開始就對啟蒙下了定義:“啟蒙就是人們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狀態。沒有他人的引導便無法去正確的使用自己理性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不成熟的狀態,必須要去借助他人的力量,不成熟的原因是因為缺乏必要的信念和勇氣,而不是因為自己本身沒有理性,這種錯誤的狀態來源于自己,而不是其他外物。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①
不成熟不是指的生理上的身體發育不完全,而是指的缺乏所謂的心理勇氣和決心這種心理上的缺陷。②導致這種狀態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于人心中的懶惰和怯懦,想要處于不成熟的狀態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康德所寫的文章中提到的。康德還寫到,如果我的所有問題都可以被其它的外物所解決,比如書本來替我理解、醫生來給我制定食譜,那么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我自己去費力氣,所有麻煩的事情都被他人處理。而成熟被大部分的人認為是非常危險且及其不容易的,大部分的監護人都在不斷的想盡辦法的控制住他們所飼養的“牲口”,他們向被監護人一遍又一遍的演示所謂成熟的危險,希望能將自己的“牲口”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是一個萬無一失的很小的嘗試,他們都無法去鼓起勇氣嘗試。而啟蒙就是呼吁人們去開發這種勇氣和決心,勇敢的去發揮自己理性的力量。啟蒙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勇氣,這里所說的勇氣更多的指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由的運用自己理性的精神,他不來源于理智本身,而是來源于實際的生活。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理性”之光。
在康德看來,啟蒙要想獲得成功,最重要也是必須的一點就是要賦予人民言論自由權,要讓人們有權力、有自由去運用自己的理性。在所有的被叫做自由的東西中,這種自由是最為有益的。這種自由的益處表現在哪呢?康德通過將理性運用分為公開運用和私下運用的思想,進一步闡釋了這種自由的益處。康德思想中的公開運用和私下運用不同于人們普遍所知道的運用。詳細的解釋就是某個單獨的人處于某一個社會職位或工作崗位上所運用的理性是康德思想中所提到的私下運用,而康德思想中的公開運用則是指每一個作為學者的人,把自己所要講的話,模擬面對全世界時的場景,所說的話能夠面對全世界任何一位聽眾,這就是所謂的公開運用。就好比一位僧人的理性運用和一位學者的理性運用,前者在運用自己的理性時必須要符合他所處的那個場所的意愿也就是所在寺廟的佛性的意愿,這是就私下運用,而作為一名學者則可以全面公開的表達和向世人傳播自己的對佛的優缺點的認識,不必受到任何外界物質的束縛,能夠通過自己的合理的手段自由的傳遞自己的觀點,這叫做公開運用,人們只有擁有了這項自由公開運用的權利,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啟蒙。自由加上勇氣,尤其是有勇氣和決心對宗教進行批判,啟蒙就一定能夠實現。勇氣和公開運用理性的自由是啟蒙的關鍵。
“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狀態。沒有他人的幫助便無法去運用自己的理性,這就是不成熟的狀態。只要能對我合算,我就無需去思想;那些麻煩的事情別人會幫助我解決,我只需做符合我意愿的簡單事情便可以了”。③用中國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追求隨性”,這是一種非常懶惰的心理,這種心理使得人們不斷的去逃避麻煩,不敢去正視現實,一步一步的陷入泥潭。康德從這一點中總結出了一個“保護人”的概念,指的就是那種替你包辦一切麻煩事物的人,它不僅僅是來源于人們心中的懶惰,同時也來源于人們心中的“怯懦”,人們害怕成熟,害怕成熟所要面臨的危險。“保護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強調“他們獨自行走時會威脅他們的那種危險”。④對于所謂的“危險”,康德旋即便說:“這種危險其實就如同兒童學走路一般的簡單,所要面臨的危險也只不過是跌幾跤罷了,而在這種極小危險之后則是學會走路的成功”。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歷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的成熟之路,學習走路是身體上的成長,而心理上成熟的標志則是對理性的自由運用。雖然說成熟必將是一個困苦的過程,但是啟蒙對于整個世界的人民來說,意義重大,所以即便歷程艱辛,也必須去實現。在我看來,自由是需要經過大腦思考的,這個自由和民主要建立在理智的思考之上,不能是所謂的盲目的自由。真正的啟蒙需要一個人理智的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只有他所做的所有的自由的事情是合理的、正確的,他才算是真正的被啟蒙。我所說的這種啟蒙后的真正的自由與康德所表示的“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這種思想比較接近。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被允許公開使用自己的理性,每一個人都可以將他的思想公之于眾,如果屬于集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無法公開使用自己的理性,只能像康德所論述的那種“私下運用理性”,即按照他所屬的組織的規章、制度使用理性,那么一切便如死水一般無法向前發展,只能被禁錮在已有的牢籠之中。當然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服從已有的制度,安定與秩序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保持穩定,但不能一成不變,真理要不斷的向前發展,一味的服從于安穩,只會陷入教條化的泥潭。“后一個時代要相比于前一個時代有所發展,沒有說哪一個時代有義務去將這種發展和認識的繼續阻斷,錯誤的認識和正確的認識要在不斷的發展中一步步的被認識清楚,一味的想要剝奪后世擴大認識的權利是錯誤的。不論是整個世界還是所處于世界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不斷追求進步的天性,所以人類的發展進步是任何人、任何時代都不能阻擋的。”康德曾經說過“當我們不以刻意的方法去保持人類的蠻荒狀態時,整個世界才可能在人類的不斷努力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⑤
啟蒙運動將是一個人類不斷追求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永遠也沒有終點,這并不是意味著人類無法過上康德所說的那種理性而自由的生活,而是象征著人類美好生活的無窮無盡。但是啟蒙又可以看做是一種態度,一種哲學批判的態度,即啟蒙是對理性本身或者說是對人類本身的一種批判。啟蒙作為一種哲學的批判所反映和思考的問題將是人的構成的問題,這種啟蒙在當時就被稱為理性與自由,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直到今天,理性和自由已經不是啟蒙的全部內容和意義,它將會向更深層次的方向去發展,去探索更為廣闊的關于人性的努力,啟蒙的思想將會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增添新的內容,為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注 釋:
①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②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③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④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⑤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參考文獻:
[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