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達明
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名著《本草綱目》外,還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著作,其中《本草綱目》被外國人稱為“東方藥學巨典”“中國的百科全書”。
然而,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李時珍的人生目標是在仕途上大展宏圖。
李家世代行醫,李時珍的祖父是游走江湖的“鈴醫”,雖然常年奔走于鄉間,棲宿寺廟,他卻始終恪守“揚仁義之德,懷濟世之志”的宗旨,妙術施治,求取薄利,深受鄉民的信賴。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其父衣缽,也是當地的名醫。那時,民間醫生的地位很低,李家也因此常受官紳欺侮。到了李時珍這輩,父親決定讓他從文,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
李時珍從小耳聞目睹了父輩們遭受的欺凌,他對父親的決定打心眼里擁護,言之鑿鑿地發誓道:“孩兒一定刻苦用功,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一定讓所有‘鈴醫’揚眉吐氣!”
在開始的童生考試中,李時珍順利過關,接下來的秀才考試,他依然如愿以償,這使他對走上仕途信心倍增。然而,在此后的3次鄉試中,他均榜上無名。
17歲那年,李時珍參加了第一次鄉試,考場設在武昌。隨著考試日期的臨近,他完全沒有了當年參加童生和秀才考試的從容,而是變得焦躁不安,整夜失眠,越想靜下心復習功課,越是胡思亂想。更要命的是,在上考場的前兩天,競患了眼疾,兩眼腫得瞇成了一條縫。他還是硬撐著上了考場,結果可想而知。
李時珍很是不服氣,之后拼命復習功課,決心在下次考試中一舉成功。為緩解緊張情緒,也為有人照顧,讓他安心備戰,不久,父親為他娶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吳氏做妻子。賢惠的妻子經常鼓勵李時珍不要氣餒,并全心全意支持他。然而,李時珍舊病復發,雖然他不斷給自己打氣,心情卻比第一次還要糟,考試結果更是一塌糊涂。
連續敗北,讓李時珍不得不考慮一個嚴肅問題:還要不要繼續考下去?父親及時察覺出了他的思想動態,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暫時打消了李時珍打退堂鼓的想法。他又重新披掛上陣,全力做最后一次沖刺。
李時珍參加了第三次鄉試,然而,他又一次名落孫山。
三次的鄉試失敗,讓李時珍對科舉考試產生了極度恐懼,也徹底對仕途失去了興趣。他對父親說:“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功德無量,我雖身如逆流船,心卻比鐵石還要堅。望父親成全孩兒的志向,再大的苦難我都不怕。”經過冷靜思考,父親終于徹底醒悟,最終同意兒子專心學醫的要求。
父親的精心傳授,加上自己的刻苦鉆研,使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或缺。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藥筐,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在徒弟龐憲、兒子李建元的陪同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收集藥物標本,歷時30余年,最終成就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奠定了他在醫學、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極其崇高的歷史地位。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在成功之前都無一例外地要經歷創傷甚至是磨難。因此,當在人生路上遭遇重大挫折時,應當勇敢地去面對,并及時調整心態,找準自己的位置,從而輕松自如投入全新的生活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