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曉 卞華偉
越來越多人在自制水果酵素。
菜市場邊、美食網上,認識的不認識的,交流起自制酵素來熱情高漲,心得滿滿。
方法嘛,大概是:“備好瓶子,洗凈水果,一層水果一層糖,密封保存三個月。”
成果嘛,他們說是“天然甘露、點滴精粹”。
看著那些大罐子里五彩繽紛的水果,很難不讓人心情愉悅。之所以自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為,自己親手做的比買的更天然、更衛生。
但那其實是天大的誤會,自制酵素不安全。
在家釀酵素,本質上是個自然發酵的過程,即無人為添加發酵菌,而是利用水果本身攜帶的酵母菌、乳酸菌直接對水果進行分解、發酵。
但要知道,水果表面并非只有發酵所需的酵母菌、乳酸菌,同時還有其他微生物。如果含有致病菌,而未對水果做好消毒,致病菌也可以在發酵水果中生長。
此外,空氣中的雜菌,也有可能“跑”進發酵水果中。
家庭自制酵素并非在無菌環境下進行,而我們的空氣也不如我們想象的干凈。在準備水果過程中,很有可能使它污染上雜菌,而在發酵過程中的掀開瓶蓋排氣、攪拌溶液等動作,都存在這種隱患。
特別是在溫暖、潮濕的空氣下,大部分菌種都會生長,當摻入的雜菌過多時,食用后就有可能引起中毒。
許多人在自制酵素的過程中發現,表面出現了一層膜,擔心是不是發酵失敗了。這層膜是菌膜,不同菌長出來的膜不一樣,有可能是酵母菌、乳酸菌長出來的膜,也有可能是其他雜菌產生的,但普通家庭很難判斷。
常見的發酵食物,如豆腐乳,它生長的菌基本是固定的,但酵素用的原料雜七雜八,在各式各樣的水果中,會長出什么菌種來,我們真搞不清楚。酵素長出白色的膜,可能是安全的,而如果長出來的膜是綠色、有熒光的,大部分不能吃,可能是發霉,建議直接扔掉,不能再食用。
如果真有心做酵素,我覺得還是單一水果比較安全,比較好控制。
酵素是酸酸甜甜的。甜來自于大量加入的糖,以及水果自身釋放出來的糖,酸則是因為乳酸菌將一部分糖轉化成了乳酸。
還有不少人嘗出了酒味。這一般是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的結果。
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值得注意:由于水果中還有大量果膠,果膠經微生物發酵后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甲醇,甲醇的味道類似酒精。聽說過假酒的人,估計對甲醇不陌生。少量甲醇就可引起中毒,嚴重危害是致盲,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千萬不要飲用帶有明顯酒味的酵素!尤其當飲用后出現頭暈,甚至頭痛現象,要特別當心酵素甲醇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