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增玲 曾 萌 源健斌 熊真池 黃佳穎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這是一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從此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還首次提出了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總目標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被莊嚴地載入黨章,作為指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在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各種社會思潮層出不窮的21世紀,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如何探尋自身的發展之路,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為青年們指明了方向。
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大,人口基數大的國家,但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國家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
然而,中國的物質力量強大了,而精神力量依然缺乏。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外來文化的侵入的現象,特別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價值觀,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等,正通過銷往中國的產品,傳入中國的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等媒介,侵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肌體,弱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每個時代的思政教育特色和青年的歷史使命都各不相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應該是: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找到正確的方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青年肩負起這個責任需要用信仰的力量來支撐。
何為信仰?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本人在本文中所說的信仰,泛指一切有利于個人,國家與社會向前發展的人的內在精神。現今的中國青年,存在著信仰普遍缺失的狀況,高校青年信仰的缺失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學生個人成長環境密不可分。高校學生對于思政教育課程缺乏興趣,基本上處于被動的學習態度。究其原因,第一,思政教育者的教育態度不正。思政教育者往往忽視教學的效果而僅僅是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學任務而教學,同時因為學生的長期的不積極而缺乏教學動力,教學態度的消極性最終導致思政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第二,思政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不足。思政教育課程是枯燥的,只有教育者真正喜歡并熱愛這份工作才能真正實現積極的教學展示,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對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不能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高校學生的思想最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思維與思想更加多樣化,思政教育開展的阻礙更大,從而使得高校青年難以樹立信仰。
對于新時代青年,最危險的是信仰的缺失。第一,就青年個人而言,缺失信仰就會迷失了人生的發展方向。信仰的作用在于為人的發展提供思想動力,青年們一旦失去信仰,就會對自己的人生之路產生懷疑,產生抱怨,對社會感到厭倦甚至消極悲觀的情緒,從而不利于人生發展。第二,我國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新時代的青年是國家發展中最大的潛力群體和最活躍的因素。社會主義的希望在于青年,但當青年們不能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時,他們在實踐活動中便會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無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無法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現狀作出正確判斷,更無法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國家的希望在于青年,只有把愛國主義精神當作是一種信仰時,青年們才能真正的把國家發展的重任擔負起來,否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無從談起。第三,青年時期,是人的思想變化最活躍,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和習慣基本定型的時期。青年們缺失信仰,便會輕視自身的品德修養建設,那么當他們走向社會時,便會把這種風氣傳染到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并且這種風氣還會影響到下一代,危害的嚴重性和持久性不言而喻。綜上所述,不論是于個人,國家亦或是社會,信仰缺失的危害不可小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高校青年樹立起信仰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甚至已經十分急迫了。
中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信仰的引導和支撐,人們的思想就極有可能走向歧途,最終淪陷于精神空虛的大深淵。對于高校青年更是如此。幫助高校青年樹立起信仰,須結合實際,轉變思路,通過三大教育實現目標。
首先是理論教育。理論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礎,只有扎實了理論基礎,才能夠為實踐提供依據。
(一)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理論水平,解決好教育者教育水平和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保證教育者傳授的理論知識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二)著力改變過去“一刀切”的簡單化方法,確立堅持說服教育、實事求是的教育原則。要把以引導滲透、說理教育為核心的思政教育模式取代過去口號式、運動式的思想教育模式。
(三)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象化教學手段,本著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進而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滲透到教學活動過程中。重視對團員的教育。中國共青團作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學習理論知識更為重要。但仍有某些高校忽視團建工作,團員的吸收隨意化,團員的考核輕視化,團內的會議形式化,團內的報告虛假化的問題依然嚴重。幫助青年們樹立信仰,要使團員起到帶頭的作用。
(一)要注重幫助團員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努力為他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要加強對團員的理論知識教育,要善于發現和培養理論學習積極分子,帶動更多的團員、青年學習理論知識,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合格人才。
(三)通過“班團一體化”,充分發揮團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思想引領作用及模范帶頭作用,引導更多團外青年學習理論知識,樹立崇高理想。重視對黨員的教育。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理論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黨員要自覺不斷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踐行“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的“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思政教育中的實踐環節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不能簡單的通過試卷進行評判,往往學生的實踐環節更能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加強青年的社會實踐有三個途徑:一,積極開展各類青年創業協會,興趣社團等活動,發掘和展現他們的潛能、才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把思政教育課程與大學生未來的就業等方面進行結合,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奮斗的方向;二,積極開展團日活動和黨員活動,通過參觀游覽,親身體驗等方式,加強高校團員黨員對我國偉大革命歷史的認識,對自身時代使命的明確,堅定高校團員黨員們心中的理想信念,樹立起共產主義信仰;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引導高校學生對國內外時事政治的關注,加強高校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認識。
最后是使命教育。懂得了理論知識,并把理論付諸實踐,其實已經基本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想要把思政教育的成果鞏固下來,就必須讓高校青年牢記自己的使命,堅定自己的信仰。增強高校青年的時代使命感十分重要。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在前文已經做了闡述,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句話: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人人心中有理想。高校青年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思考自己能為祖國的發展做些什么,為了這個理想應該如何去做,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找尋人生的意義。二,人人心中有信仰。高校青年應該把自己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和偉大的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增強愛國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感,用信仰的力量作為前進的動力。
空談終誤國,實干可興邦!黨的十九大雖然閉幕了,但十九大的精神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和貫徹。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的目標更加清晰,前途更加光明。沒有哪一個時期,偉大的祖國能如此的繁榮強大;沒有哪一個時代,青年的信仰能如此的舉足輕重。我們理應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明確新時代青年使命,樹立起堅定的理想和信仰,開拓進取、埋頭苦干、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在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創造社會價值,實現人生價值!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青年們當學習中共十九大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敢于做先鋒,揚起夢想的風帆,向著未來出發遠航!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報告).
[2]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EB/OL].新華網,2017-10-24.
[3]習近平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EB/OL].新華網,2017-10-18.
[4]4名男子穿二戰日軍制服在上海著名抗日遺址拍照[N].解放日報,2017-08-08.
[5]在歷史傳承中擔負青年責任和使命——紀念“一二·九”運動80周年[N].中國青年報,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