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可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將“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任務一起,認定為大學今后發展的方向和使命。在此背景下,民辦高等學校的國際化水平也成為衡量其辦學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之一。如何將“國際合作”納入到民辦高校的發展計劃當中,有助于高校重新認識國家的教育開放戰略,特別是對于民辦外語類專業高校來說,“國際合作”是對其發展的重要補充,也是豐富其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教育開始與世界接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騰飛,與國際交流日益緊密,大學在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國際交往需求的相關人才”方面的責任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國際合作”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新的使命。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高校間的合作與交流的領域進一步拓寬,使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模式成為可能。
外語專業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國家意識和視野的外事外貿人才的重任,在教育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當下,其交流模式也應該由原來的“大范圍國際交流為主”,轉向“有目標的深度合作”,重新探討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國際合作模式已成為關系到高等教育發展的課題之一。國際合作是大學發展的評價條件,國際交流合作是大學國際化的外在表現。推動“學生交流國際合作”、“教師交流國際合作”、“教學國際合作”、“科研國際合作”等高校間的國際合作模式,可以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促進我國民辦高校體制的改革與辦學模式的飛躍。
對于外語專業高校而言,提升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培養具有適應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集外語、外事、外貿為一體,具有國際視野,能處理涉外經濟事務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外語類高校的任務和使命,通過與國外高校建立校際間的合作協議,使學生能夠在所學專業的語言國家進行為學習和生活,是培養外語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快捷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外國交流期間,可以零距離感受外語背后的人文環境以及思維方式。可以說,教育層面的互通與交流,在大學生人格養成階段植入國際視野和文化理解觀念,養成分享和合作的能力,是提高我國外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措施。
大學是以生產知識、傳播知識為基本特征,而知識本身是具有共享性的。因此,通過教師赴國外進修,可以獲得自身研究領域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別是對外語專業高校的教師而言,海外深造是近距離接受外語教學法,提升專業能力,擴大人文知識,掌握前沿學術理論的有效方式。通過與國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雙方教師的互派和往來,對于實現教育教研成果的共享,提高我國高校外語教學水平具有極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另外,通過引進高水平的外籍教師或團隊,建立國際人才庫,吸引優秀外籍教師來華任教,組建教學團隊等途徑,采用“傳、幫、帶”的工作模式,提高我國高校教師的業務水平。
通過近幾十年來的教育國際交流可以發現,雖然我國的教育規模處在世界前列,但在大多數科研和專業領域,特別是在前沿學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對于民辦外語專業高校來說,“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外語能力之外的專業能力的培養尚存在一定的短板。在國際合作的背景下,我國外語類高校在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國際合作辦學”的形式,與國外高校共同進行人才培養。通過“國內語言強化+國外專業強化”的形式,有步驟有層次地開展教育層面的國際合作,將本專業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對接,提前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而這種教學合作形式反過來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促進其學習熱情提供切實地保障。
民辦高校可以通過與國外合作高校共同組建“外語教學研究中心”、成立“國際合作研究院”等方式,促進中外教師的融合與合作。通過完成教研課題及教學改革項目、經濟調研報告等形式,促進合作院校雙方科研能力的提升,完成高校“為地方或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社會使命;另外,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可以拓寬我國教師科研發展的機遇和平臺,為教師在海外發表高層次,有影響力的論文提供幫助。
總之,在高校合作模式的展開過程中,需要在充分了解本專業基本情況和人才培養理念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確定恰當的合作項目開展有目的地、深層次地合作;需要把合作需求與學校建設目標結合,把零散的合作項目與提升整體辦學能力結合,形成對人才培養各環節的有效覆蓋,逐步擴大國際合作的范圍和成果。通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合作模式,在提升辦學水平的同時,對于促進自身在國際范圍的影響力也會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1]趙旻,陳海燕.國際交流合作在大學的職能定位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17).
[2]邱均平,趙蓉英,馬瑞敏,等.在世界坐標系中為中國大學定位[N].科學時報,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