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完善基礎設施,為草根創新提供便利
一是印度政府近5年來,加大對通信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衛星電視和廣播電臺覆蓋率,為草根創新跨區域交流、獲得外界援助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二是完善基礎文化教育,為草根創新提供了軟件基礎。例如啟動全國掃盲計劃,成立國家讀寫任務局、設置成人教育中心以提高底層人民的識字率,各邦也設立資源中心為成人提供技術培訓和再教育服務;三是加強農村市場化進程,優化草根創新環境,設置印度農村技術促進理事會承擔農村市場化任務,將農村生產者和市場相整合,為農村工匠提供技術產品交易平臺,為生產者直接售賣產品、研究購買者偏好提供了機會。
(二)建設草根創新交流活動平臺
印度成立了國家創新基金以支持蜜蜂網絡(它由草根創新者、政策制定者、大學和非政府組織組成,發揮著記錄、擴散草根創新及傳統知識的功能)的建設和發展:自國家創新基金創立之始,它就與政府組織、志愿組織合作,每兩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搜索、發現草根創新活動,并以事先告知同意書的形式保護草根創新知識產權。它還協助可持續性技術倡議與研究協會開展名為“Shodh Yatra”的探索之旅,組織志愿者進入鄉村和城鎮,發現、記錄草根創新實踐及傳統知識。
(三)改善草根創新商業環境
一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印度國家創新基金成立了知識產權管理團隊,旨在為草根創新在現有技術搜索、專利起草申請、處理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提供幫助;二是評測創新商業化潛能:印度科技局設立了技術精煉和市場化項目,主要為創新個體提供創新技術商業化評測服務,支持創新個體獲得技術商業化助理員網絡組織的幫助,為創新個體所開發的技術實現市場化需求提供便利;三是設立專項風險基金:印度政府成立了微型企業創業風險基金,該基金在高風險領域進行投資,為草根創新提供金融支持,不需要抵押和擔保,其唯一限定就是:該技術必須能夠為社會大部分人帶來社會價值和回報。
(四)扶持與激勵草根創新
一是設立專項基金扶持草根創新:印度政府設置草根技術創新收購基金,用以收購草根創新技術并以低成本或免費的方式提供給小企業或第三方團體,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加速技術擴散,實現技術的社會價值。盡管國家創新基金組織擁有這些技術的所有權,但是該技術的創新者仍然可以無限制地使用。二是設置草根創新獎激勵創新:所有參評國家草根創新獎的申請限定在那些有著社會適用性和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的創新技術和專利產品上,獲獎者的頒獎會在總統府進行,由總統辦公廳主持,并且獲獎者還能獲得在總統府生活兩周的福利。這就不僅在物質上促使草根進行創新,而且在精神層面為草根創新提供了動力。
(一)重視底層創新智慧和民間傳統技藝的保護
草根創新具有節儉性特點,其技術和產品一般由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材料構成,雖然構造簡單卻飽含創造性設計,不止實用性強而且成本低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著深厚的傳統技藝底蘊,勞動人民有著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實踐,例如,草方格治沙技術。通過建立“發現-搜集-檢驗-推廣”機制可以讓已存在的草根創新所可能帶來的社會效益得以實現。據此,本文認為,我國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建立起草根創新搜索、發現、記錄、保護和擴散網絡,以充分利用草根創新所潛藏的社會價值。
(二)塑造社會尊重、政府扶持的草根創新氛圍
鑒于我國草根創新發展缺乏社會關注和政府支持這一現狀,本文認為:一方面,我國需要培養社會對草根創新的尊重和理解。可以借鑒印度做法,舉辦草根創新文化節并通過高級官員出席主持來贏得社會對草根創新的重視、開展草根創新圓桌會議將國內外學者、銀行、金融部門主要負責人、科學家、草根創新者聚集一堂,探討草根創新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我國還需要出臺支持草根創新的財政、金融舉措。我國可以學習印度政府設立草根創新購買基金、草根創新風險基金的做法,打造支撐我國草根創新發展的專項基金;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集聚社會資源,設立以國家草根創新獎項為核心的多元激勵體系,扶持我國草根創新的發展。
(三)將草根創新整合到國家創新體系中
我國向來重視底層群體生活狀況的改善,制定了相當多的包容性科技創新計劃,如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計劃,然而草根創新本身對底層人民生活改善的作用卻未得到重視。本文認為,推進草根創新最佳的方式應該是將自上而下的支持包容性創新策略和自下而上的草根創新相結合,共同構成完整的包容創新體系。雖然現階段我國草根創新面臨的信息擴散困難、知識產權保護困難以及商業化困境等問題的解決單靠政府還遠遠不夠,但政府可以憑借其政治、經濟優勢為草根創新和正規創新部門搭建互相合作的橋梁。當前我國政府創新治理體系中還缺少負責處理草根創新事務的相關政府機構,建議將建立支持草根創新發展的專門機構提上議事日程,并加強對草根創新的政策引導。
[1]趙武,陳琳.印度包容性創新的經驗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09).
[2]瞿方業.“草根創新”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J].中國就業,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