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敬
故宮里有個養心殿,是皇上居住的地方,說明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心。心理即精神,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所謂“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寬以待人,豁達心境。養生之道,無心最妙”。那些老壽星們,個個心態好。心定氣和,氣和血順,精足神旺,病自消除。
“神”在人體居首要地位。凡神氣充盈者,則身強,臟腑器官得以協調,養神方得神,得神,就是精神飽滿、旺盛、充沛;失神,就是精神空虛、衰竭、萎靡。神的“得”與“失”,與人的健康緊密相連。
寧心安神乃養生之本,生理養神是閉目養神和休眠養神。有些老年人在看書報時愛打盹,幾分鐘后又醒來,顯得很有精神,這就是老年人健康的標志,長壽的象征。而“休眠養神”,多指睡覺,通過睡眠使大腦處于休息狀態,使身體內各部位的神經,關節、韌帶、肌肉和器官無負荷或少負荷,達到積蓄精力復蘇體質的目的。
清靜養神就是使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心理上恬淡虛無。人生在世應以誠實勞動而取得社會承認,以此安居樂業,使精神平靜,神志輕松;同時還應思想純正,寡欲清心,不做不切合實際的追求和享受。而多做善事,是最佳的神補。
還有一些養神的好途徑,如“糊涂養神”,俗話叫“少操心”。即在平時行為規范中,不搞無原則的爭執和計較,不為雞毛蒜皮的事去磨嘴皮,讓腦筋和心情松弛安靜下來,免受傷神之苦。“娛樂養神”,如下棋、垂釣、跳舞、聽音樂、看表演等,調動身體某些休止或不常運動的神經代替操勞疲憊的神經工作,充分調節各路神經的“積極性”,愉悅心情。“情趣養神”,如養花、養魚、養鳥、繪畫、書法、收藏、篆刻等,它能把一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凝聚成意志,促人奮發圖強,使人寬慰身心,在困難迎頭郁悶纏身時,以自己的特長,安撫心籍提精神。人老了若精神不振,就要多去環境優美的地方散心,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樂趣,讓精神得到頤養,讓身心獲得健康。